周桂凤:我在全国“两会”做壮文翻译

周桂凤:我在全国“两会”做壮文翻译

摘要:3月16日,全国“两会”结束后,周桂凤圆满完成任务回到了柳江。此次北京之行,周桂凤有颇多感慨:“两会”上增加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体现了国家对少族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的平等。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作为壮家儿女,更加坚定于壮民族语言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为民族文化多做贡献。

3月16日,全国“两会”结束后,周桂凤圆满完成任务回到了柳江。此次北京之行,周桂凤有颇多感慨:“两会”上增加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体现了国家对少族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的平等。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作为壮家儿女,更加坚定于壮民族语言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为民族文化多做贡献。

周桂凤是柳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副局长,是广西壮校第一批柳江籍毕业生。1986年毕业后,致力于壮民族语言及文化研究30年。她也是广西壮语言文学研究学会会员理事,先后参与《壮汉词典》编纂、壮文壮语词汇的通解度调研等,并有多篇论文在广西民族报发表,可称得上广西壮族文化的专家。

为确保“两会”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村村寨寨,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两会”秘书组都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抽调一些语言专家服务“两会”翻译工作。今年的“两会”,周桂凤是唯一入选的广西壮文借调专家。“比较严格哩。先是各地推荐,然后就是考试,语言功底要过关。”周桂凤说,通过政审后才取得服务“两会”的资格。

当大家还在新年与家人团聚之时,大年初三,周桂凤就离开家人出发了。到北京驻地的当晚,她与中央翻译局壮文室的专家们一起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主要是翻译“两会”各种文件,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等,为大会上的同声传译做准备。有时会议材料到得晚,又急着用,得加班加点到半夜。工作是很辛苦,但是能为“两会”、为壮民族同胞服务,总是非常开心,也很自豪。周桂凤说,大会是通过多种语言同时向全国各地传播,虽然说翻译组的专家都是壮族人,会讲壮话,也会壮文,但是从汉到壮的翻译确实也费了不少脑筋。比如说一些新名词的出现,如“新常态”。对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来说,直接翻译“新常态”这个词,也许他们听不懂。还要转换成另外的表达方式,让新名词通俗易懂。因此,翻译团队要经常一起碰头研究相关新词术语,目的就是为了达表精确。

北京已经去过多次,但是以“两会”壮语文翻译工作人员这样身份进入北京,进入人民大会堂,周桂凤还是首次。 “那种心情是无法描述的。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现在亲临会场。当旁边的军乐队响起,大家都肃然起敬。心头也多了一份荣誉与责任。”作为一个壮民族文学研究的专家,周桂凤谈到,好多人不理解,现在都用普通话交流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壮文?其实,很多菁华的东西都在民间,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要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挖掘壮民族文化。而回到柳江后,周桂凤也付诸行动,现在正在和相关部门协商,打算开播壮语新闻,开设壮族综艺栏目,开办语文培训班等,进一步挖掘和抢救壮民族文化,让壮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