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我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紧密结合西藏实际,选准路径。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公民理念
理论一经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公民理念,才能引领整合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我区人口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公民理念,更为必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与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因势利导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结合区情,充分利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群众路线、励志圆梦中华”等群众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每年集中一到两个月时间,开展“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增强”感党恩主题教育活动等。同时,要积极撰写理论文章,深入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推出更多表现主流价值的好文章。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学生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从学校抓起,各项工作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从教师抓起,全体教师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认清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培育协作机制。
加强对流动人员、寺庙僧尼等重点人口的宣传教育。随着交通现代化的发展,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西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还有,十四世达赖集团在国际敌对势力支持下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所以,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寺庙僧尼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个常抓不懈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全面系统、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要加强分类设计,梳理出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最终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
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西藏的红色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时期,如波密县扎木镇县委红楼、易贡乡将军楼、拉萨烈士陵园、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等;二是改革开放至今,如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拉萨火车站等。2009年西藏启动的首批红色遗迹抢救保护项目就包括九个,即: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将军楼、会议室和工委办公院,十八军军部旧址,西藏军区一、二号院,十八军开荒生产指挥部旧址,西藏工委办公处,克松村党支部旧址,昌都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扎木镇县委红楼,昌都烈士陵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
红色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的红色精神,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国魂,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是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总写照。西藏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的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新时代登山精神……这些都成为西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精神纽带,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红色文化资源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天然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印证价值功能。西藏大地上的一座座烈士陵园,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凝聚着各族人民渴望解放的伟大理想和追求。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天然载体。
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红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融合。以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的动人事迹为题材创作出《翻身农奴把歌唱》、《洗衣歌》、《先遣连》、《天路》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在今天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追求理想和信仰不懈奋斗。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西藏拥有20多万名党员,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这支具有巨大组织优势的队伍,要充分发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西藏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的一些党员,特别是农牧区的一些党员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多样性。个别党员对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十四世达赖集团利用宗教搞分裂活动、党员不能信教与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认识模糊,动摇了政治信仰,丢掉了党的宗旨,迷失了奋斗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使个别党员的政治信仰有所动摇,崇尚金钱至上的理念;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主义,信宗教迷信,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得过且过,混同普通群众……这虽是个别现象,但他们作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却在减弱。所有这些都给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党群关系的最前沿,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桥头堡,又是上级党委了解民意的信息传输带。通过对基层党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宣传骨干,使其深刻领会“三个倡导”,充分利用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团结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成为贴近群众的宣传员。以党员教育为基础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形成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社会大众对党组织和党的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增强社会凝聚力。
(作者单位:中共拉萨市委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