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京津冀之间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要实现关联配套、有机对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并进而建构优化的产业网络。京津两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这些产业相关配套环节都应布局在京津周边地区,在空间上实现就近配套和对接。对于这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上游产业如零部件的制造和供应,河北省可以与其相匹配,并在空间布局上提供区位便利。
在服务业对接方面,京津两地可以发挥其外辐射功能。毋庸置疑,北京在研发、文化、金融、商务服务等方面占优势,因此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而天津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提高港口物流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京津两城市的服务业如果能够向河北省等腹地辐射,不仅有利于强化河北产业发展能力和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协作体系,消除目前的产业断裂现象,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综合体。
第三,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除了北京到各地比较通畅外,河北各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很不方便,为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例如,从京津去往河北沧州、衡水等地的交通就很不方便。另外,在港口的共建与共享方面,现在区域内的天津、京唐、秦皇岛、黄骅四大港口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因此,解决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要加快区际之间的高速路、快速路、城际铁路建设,优化统筹区域内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与布局,尽快形成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
第四,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致力于塑造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最关键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游戏规则,引导市场发挥其决定性功能。一旦市场体制得到完善,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及有效转移就找到了通畅的渠道,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就奠定起来了。届时,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的力量也将得到引燃,反过来会促进产业转移。
当然,由于京津冀区域长期实施以计划体制占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培育市场的力量绝非能够一蹴而就,因此,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与产业有效转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还需要政府对市场作用空间的让步,急躁冒进都是要不得的,要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