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分工,京津冀三地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也才能为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奠定基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并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提出要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已有一年多,围绕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一体化发展,已有许多研究,内容广泛、视角多样,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帮助。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京津冀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在所有一体化的类别中,经济一体化最关键,是其他方面一体化的基础。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体现和手段是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只有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分工,京津冀三地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也才能为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奠定基础。因此,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城市等级与权力成正相关的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的体制,导致京津冀区域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布局了大量的优质资源。由于国家首都在北京的这一现实,北京分布的资源又较天津为多。因此,京津冀地区优质资源拥有量就形成了按照京、津、冀这一顺序排列的从多到少的现实。加上环北京周边除天津外,分布的都是河北省等级较低的县级城市,北京与这些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形成“断崖式分割”。北京和天津之间有较好的交通通道连接起来,而与河北省内城市联系不足,区域内难以形成互动、互补、互促的关系,形成了就像夜晚蓝色的天幕上有两颗明亮的月亮,而周围只有小星星闪烁的景象。
区域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经济发展相互竞争剧烈,且很容易产生局部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会影响、制约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极不利于三地间互利共荣。
京津冀三地产业趋同主要表现在,医药制造业为三个地区共同拥有的优势产业。北京和天津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北京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优势产业是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天津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的特点,不仅导致区域内各地竞争激烈,而且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过度聚集,在小城市聚集度不够,同时也由于排出相同类型的污染物叠加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产业合理分工,有效转移。
第一,应根据京津冀各自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政府有目的地引导产业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定位是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城市与区域是实现发展定位的载体,产业是实现发展定位的支撑因素,不同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定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产业支撑。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类型与条件,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尤其是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新增加的产业类型更应该谨慎引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