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去理解严复呢?严复先生在骨子里是一个致力于在传统当中去寻找未来的“国学家”。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是情怀热衷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思想,都是相通的。西方所发明的宇宙公理和古代中国哲人所阐明的人间大道是可以交相辉映的。这是他提出来的一些思想的基础。所以,他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获得的知识的框架和公理去重新解读古代大师和经典的同时,他处处费尽心机在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西学的对应物。比如说,他认为能量不灭定律通于《易学》当中的“自强不息说”能够相通;“易不可见乾坤”和热力学定律所言的“热力平均天地乃毁”的言论是相吻合的;斯宾塞提出来的社会改革的措施与《大学》中所谓的“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些共同点实际上就支撑了他的一些思想,让人们在心理上去认同西方的一些思想。严复对贯穿宇宙人生的各个层面的天演体系和公理的追求,就是传统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这样把西方的一些思想通过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有相似之处来解释,这样比较容易让百姓接受。他把“进化论”翻译成“天演论”。这也是传统的“万物一体”的天道自然观和社会人生观的体现。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把《天演论》译得这么好、为很多人接受的原因。
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学校和科举之争、西学和中学之争、新学和旧学之争是很激烈的。强烈地吸引着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关注。一般来说,政治开明、思想趋于进步的人是往往站在学校、西学、新学这一边的;政治上顽固、思想保守的人维护科举、中学和旧学神圣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派别。严复先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社会体系当中,他艰难行走着。
19世纪60年代,当时出现了一个言论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作为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方针。在早期冲破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部分接纳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当中,这个言论就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但是到了90年代,便成了维护传统中学的一个舆论武器了。后来张之洞就在《劝学篇》当中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就引起了维新派对他的责难和批判。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学的言论的激烈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两种文化体系的利弊得失,直接关系到当时洋务运动之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方向。怎么样去理解两种文化体系?两种文化体系在中国社会当中究竟应该怎么样的把它很好的融合呢?这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向一代知识分子提出的时代课题。知识分子要去想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去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发展方向。
在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严复有他自己的看法。严复的独到之处是什么?首先表现为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的对比分析。
他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这就是他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在他看来,中西文化的不同,是植根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对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认识的分歧。即是在历史发展观上是“好古忽今”还是“力今胜古”,在天道观上是“听其自然、委之天数”还是“恃之人力、日进无疆”,这才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而这种历史发展观和天道观的根本区别就反映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学术和社会风俗、价值观念等领域。
他对中国当时的争论、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些精髓也说到了。他有这样一段言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是“三纲”非常重要,而西方人对于平等的思想接受得比较好。“中国亲亲”,“亲亲”是什么?注重血缘关系、亲属关系;而“西人尚贤”,西方人对有才学的人、有才能的人非常尊重。“中国以孝治天下”,孝和统治是完全的联系在一起的;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讲究公平。“中国尊主”,中国是君主专制,对于君主尊重;“而西人隆民”,西方对于平等的思想非常认同。“中国贯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中国人在讨论问题上非常忌讳说到哪些不利于的方面,西方人是非常关注大家去评论一些事情,在评论当中寻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路。“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要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坚毅。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这样的议论把中西文化的争论就升到了世界观、哲学观的高度,使之具有了科学态度。他批判对西方不要过分吹嘘,这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批判过分的夸大中国传统的哲学的世界观,拿祖宗光荣为自己的愚昧辩解。他提醒人们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中体西用是不中不西、非牛非马。他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抛弃节枝问题抓住本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思路。
所谓历史发展观、道德、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等等这些社会文化机制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层次制约着教育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向。这些思想都影响到了中国19世纪末的社会潮流。
后来,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也影响到教育界了。教育界、知识界就开创了新风,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视野当中去考察把握新的研究思路。声、光、化、电要肄习,教育制度要模仿,这是对于西方思想的接受。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在探索制约教育发展的总体社会文化机制的影响和转移。所以,严复的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中国教育界出现向西方学习的运动,逐渐拉开了由器物的层次、制度的层次向思想观念心理层次过渡进而综合考察的历史帷幕。这个时候的教育思想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个教育思想的高潮是什么?就是我们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五四运动。但是严复在19世纪最后10年开始的这些探索,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萌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拓作用。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进化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这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同时,社会学家斯宾塞也积极倡导达尔文的学说。他当时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把进化论用于到人类社会,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一切社会现象。 1895年严复撰写的《原强》是在《直报》上发表。他在《原强》当中开始介绍达尔文和斯宾塞的思想。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自然现象、认识人类社会的理论武器。我们看到一切都处在“变动不居”和“天演”进化过程当中。“天演”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人们不能消极的任天之治,应该积极地与天争胜;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且演且进,后胜于今”。这些清新的思想,在处于民族危亡之际传到了人民的耳边,影响了和震撼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严复的思想确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有很重要的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