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病状的批判和诊断再度恢复了应有的力度。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暴露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质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之下,其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使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的西方左翼社会思潮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些左翼思潮纷纷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态势,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土壤和思想源泉。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左翼社会思潮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马克思理论只有吸收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后殖民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的思想资源,才不会脱离时代而陷于僵化保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可是,如果马克思主义融合了这些理论流派的观点和视角,包容外来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验,是否会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内在传统的丧失和自我解体呢?因此,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自我反思和进一步发展,构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学术界一项急迫而艰难的理论挑战和任务。
本文所探讨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等注重从话语权、种族、性别、生态以及金融全球化这些全新视角来拓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视域。但是这些理论又存在着对文化分析的过度依赖和对阶级政治的回避等缺陷,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现实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待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态度,而应当是建立在对各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分析基础上,吸收这些思潮中研究方法的多元视角和批判思维中的创新,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自我更新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