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进
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跨国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资本和财富迅速集中,在世界上形成了空前巨大的财团、寡头,资本主义真正形成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财富掠夺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以保罗·斯威齐、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哈里·马格多夫为代表的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性学术刊物是《每月评论》,故又把这个学派称为“每月评论派”)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危机理论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对列宁之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探索。
“每月评论派”侧重于探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方式的变化。斯威齐继续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他认为,马克思所描绘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呈现出来的是“剩余上升趋势规律”,“这是由于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对市场、原料、技术等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垄断,都赋予了垄断资本制定价格的权力,资本家能够联合起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利润率水平和利润率等级,却积累了大量无法进入资本再循环的资本剩余,从而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停滞”[9]。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80年代经济结构的变革,马格多夫和斯威齐进一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停滞趋势和金融资本扩张趋势的双重特征及其内在关联。
20世纪90年代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做了深入挖掘,提出“垄断金融资本”理论。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再次陷入“滞涨”,由于不能为其实体经济的过度资本积累寻找到出路,资本所有者就把过剩的资本转入金融领域
进行投机赌博,即越过现实资本循环过程而妄图“以钱生钱”。福斯特指出:“各种金融机构通过增加借款的杠杆作用,把经济的金融上层建筑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证券、债券、期权、金融衍生品不断膨胀,成为了推动世界规模的虚拟经济增长失控的催化剂……各国政府宣扬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本质上是利用金融化(即一波接一波的经济泡沫化)来虚假地克服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积累问题,最终导致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破灭,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10]。福斯特还探讨了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与“新帝国主义”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他指出,由于少数垄断金融寡头的全球资本积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必然引发反抗美帝金融霸权的全球民族主义运动和各国反战、反剥削、反失业以及绿色环保等民主主义运动,正在为社会主义开辟着道路。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框架,对新自由主义、美元霸权、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新帝国主义”、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新特征进行分析,深刻触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历史发展阶段、发展形态、本质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超越经典帝国主义论,构筑起当代帝国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解释框架。他们揭示了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超额利润所进行的剥削方式创新,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尽量为高利润的资本积累提供方便,将穷人的财富转入富人手中、把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转入美英发达国家特权精英阶级手中,从而号召全球左翼激进政治力量发动反新自由主义、反全球资本主义的新民主运动,寻找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替代性方案。这些材料丰富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生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