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案例 | “姚贝娜星”照亮正能量天空

独家案例 | “姚贝娜星”照亮正能量天空

核心提示: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近期出版的小行星公告,第4198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姚贝娜”星,肉眼不可见,这颗小行星发现于2000年,正式确定于2015年,在命名介绍的页面这样写道:“姚贝娜(1981-2015),一位才华横溢又充满勇气的中国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乐方面的成就屡获奖项。她有一首著名的歌叫做《心火》,讲述的是她与癌症抗争的故事。不幸离世后,她捐献出了自己的眼角膜。”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54565465467

姚贝娜星是怎么产生的

最近,两颗小行星的命名引起了公众关注。一颗叫“林元培星”,以著名桥梁设计专家林元培院士命名;另一颗叫“姚贝娜星”,以英年早逝的歌手姚贝娜命名。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其成因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施韡。

确认身份获得编号再取名字

施韡介绍,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像行星那样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人类已发现三四十万颗小行星,由于数量太多,如按西方天文学惯例用神话人物命名,名字根本不够用。于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小行星的发现者对其拥有命名权。这也是天文学领域发现者唯一拥有命名权的天体(彗星是以发现者命名,发现者本人没有命名权)。

小行星被发现初,将得到一个临时编号。经过3次回归,并精确测得其轨道参数后,小行星的身份才能被确认,并获得正式编号。

以林元培星为例。2007年9月11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一颗小行星,当时它距地球1.94亿公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随即给予它临时编号“2007RF119”。此后,这颗小行星得到5个国际天文台站的多次观测确认,国际小行星中心因此给予其正式编号“210230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对它的命名权。经协商,紫金山天文台同意以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的姓名命名小行星。作为2007年该奖项得主,林元培获此殊荣。今年1月5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210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林元培星”。

姚贝娜星由香港天文学专家杨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发现,正式编号为41981号,后四位数字恰好是姚贝娜的出生年份。杨光宇喜欢用演艺界人物的名字命名,他发现的23258号小行星,名为“徐克星”。

发现者给小行星取的名字可分为多种类型,常用的有科学家名字、各领域名人名字、地名、发现者亲人名字。命名申请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可生效。

小行星带形成或因引力扰动

包括林元培星、姚贝娜星在内的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有部分小行星分布在地球、金星轨道附近。在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会扮演“入侵者”角色,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

对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成因,天文学界尚无定论。过去的主流学说是“撞击说”,认为火星和木星之间曾有一颗行星,遭天体撞击后破碎,形成了遍布残骸的小行星带。不过,科研人员发现,小行星带内所有小行星的质量总和比月球质量还要小,所以对该学说产生了怀疑,并提出“引力扰动说”。

这一学说认为,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没有形成行星的残留物质。本来,火星、木星和土星之间的引力共振会促成行星形成,但木星和土星的质量增长太快,引力也明显强于其他行星。正是这两个“大块头”的引力扰动,使小行星带的物质无法聚拢成更大天体。

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有的像土豆,有的像石板。可把它们看作一块块岩石,而非星球。它们的大小也和星球相去甚远,最大的直径可达到几百公里,最小的仅有几米。由于大个头的小行星大多早已被发现,近年来新发现的小行星,体积往往很小。“正因为此,如今天文爱好者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发现小行星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大型巡天望远镜才是取得小行星命名权的“神器”。

从“姚贝娜”星 看小行星命名

如果你们也八卦这件事,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命名一颗小行星呢?

最早发现的小行星都是使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来命名,比如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等等。但不久之后,因为小行星实在太多了,神话中又没那么多名字可用,发现者们开始自己想名字。

目前,专门负责小行星观测数据整理及编号的是总部设在哈佛大学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根据“业内规定”,公认发现者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之后,10年内可以行使命名权。

命名要经过专门审批

不过,这并不是说发现者们可以像起网名一样来给小行星命名,他们必须写一份“命名提案”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辖下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由委员会全票通过,才算完成了命名。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呢?就是因为有些命名真的太不靠谱了,有一段时间甚至连宠物猫宠物狗的名字也能“遨游太空”了。此外,委员会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将商业元素引入相对比较“清淡”的学术界。曾有人要命名“比尔·盖茨”星以及“谷歌”星,尽管这两者都为天文学发展出了不少力,但最后命名提案仍然没有通过。

当然,也有一些过于新奇的名字曾被挡下——比如有一位中国天文爱好者曾经五次申请命名“八零后”星,但因许多外国委员无法理解这一名字的意义,也同样未获得通过。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