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必有一战、不妨一战”观点非常危险

中日“必有一战、不妨一战”观点非常危险

摘要:4月18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本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资中筠,以法、德等国如何通过欧洲煤钢联营走向合作、和解为例,提出中日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4月18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本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资中筠,以法、德等国如何通过欧洲煤钢联营走向合作、和解为例,提出中日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资中筠对于目前中国国内不少民众想象甚至不惮于中日开战这样的思潮,感到担忧。他表示,“如果连‘再也不要打仗了’这样的共识和愿望都没有,连这个大前提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不要谈了。”

中德莱布尼茨论坛是由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学术论坛,每两年分别在上海和汉堡各举办一轮。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承办,主题为“德国在中国:思想与艺术”。

中日曾试图建立共同体 并非不可想象

中日两国除了仇怨和伤痛外,也曾有过美好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而1980年代则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蜜月”。当时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有各种友好往来。

经历过1980年代的中国人都会有印象,那时候电视里不是谈“中日友好”的新闻,就是日本动画片,《北国之春》等日文歌曲一度风靡中国。同时日本民众对中国也非常友好,甚至有日本报纸发出社论称:美苏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敌人。

“我觉得在当时中日之间是可以看到希望的,两国确实曾经有过建立共同体的想法。从当时的环境来说,东亚共同体不是不可以想象的。”资中筠说。

日本未像德国对战争作出清醒认识

不过,亚洲的情况比欧洲要更为复杂和困难,欧洲具有亚洲所没有的先天优势。资中筠认为,首先是欧洲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二是制度基本是相同的;三是二战中民族主义恶性膨胀,法西斯主义彻底破产,基本没有复活的可能性。

“但亚洲的情况则不同。日本对二战这段历史总是犹犹豫豫,就是没有做到德国那样的地步,比如,没有德国人会认为对犹太人屠杀或者奥斯维辛是夸大的或是不存在的,但是日本人就认为,南京大屠杀和德国是不一样的。”资中筠说,她曾碰到一个日本人,他说德国对犹太人是“种族灭绝”,但南京大屠杀是“战争暴行”,是每个战争都有的,而且也还会纠缠南京大屠杀到底死了多少人。所以,日本没能如德国一样,对战争和历史作出彻底的清理,这是东亚走向一体化的一个阻碍。

另外就是美国的因素。资中筠指出,“美国在战后一度有个大战略是联华反日,所以麦克阿瑟通过《和平宪法》铲除军国主义的残余。但1948年,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使得美国有个大变化,变成联日反华了,对于剩下的军国主义残余就铲除中止了。现在美国重返亚洲,绝不对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

承认永久和平对亚洲来说是最大前提

对于亚洲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能否如欧洲煤钢联营中的法德一样,承认永久和平是最大的前提。“如果大家承认这个前提,那就好办,政治家运用智慧,通过各种手段,一起往前走。但是如果现在连这个共识都没有,那就非常危险了。”资中筠对于现在国内舆论中,“中日必有一战”、“不妨一战”这样的看法,感到担忧,“假如人们认为战争是可以想象的,甚至于认为最后还得用战争来解决太平洋那几个岛屿,那就什么都不要谈了。”

资中筠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只要去搜索引擎搜索“中日必有一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预测、分析,甚至调查测试。资中筠觉得,现在很多青年人沉浸在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这些嚷嚷得很凶的、又砸人家汽车的年轻人,只不过是觉得时髦,而且是非理性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打仗的话,要他们为国家做出一点牺牲,我很怀疑他们会愿意,更不要说上战场了。”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