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
权力转移理论基本上承袭了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为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大国互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然而,它的根本局限在于只注重体系层次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单元的深入分析,这也是所有现实主义理论的通病。自现代国际体系产生以来,国家的政治组织方式出现了显著分野,因而它们各自的国家目标和对外战略选择存在根本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权力转移中的主导国与崛起国之间会否爆发冲突与战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从神圣—集体模式的政治体系转变为政治上的威权模式或新重商主义与经济上的世俗—自由模式的结合体,革命的目标已被放弃,加之国家权力掌握在具有统括性利益的单一精英集团即中国共产党手中,中国的对外战略行为压倒性地以国家利益的理性衡量为导向。因此,中国致力于积极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谋求实现现代化。当前中美关系的背景与历史上的英德关系及美苏关系存在根本不同,所以从理论上讲,中美两国在未来发生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中美双方能充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通过扩展战略合作领域进一步增进互信、管控分歧,那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成功构建将大有希望,美国也将有可能继续对中国的崛起持包容性态度,最终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地位与之平等的全球大国。
总而言之,由于中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将塑造21世纪的世界政治,因而努力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将至关重要,因此,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和沟通能够减少战略互疑,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大有裨益。这也正是本文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最后,本文认为,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可能模式即建立在美国著名战略家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提出的“共同进化”(co-evolution)基础之上的“功能性伙伴”(functional partners),即在分享国际权力的同时共担国际责任,以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从而对两国和世界做出更大贡献。(65)
感谢金灿荣教授、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教授、高程副研究员、任晶晶副研究员、孙西辉博士和宋天阳博士给予本文的帮助和建议,同时感谢《当代亚太》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注释:
①“Xi-Obama Summit Opens New Chapter in trans-pacific Cooperation”,Jun.9,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china/2013-06/09/c_132444094.htm.
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华网,2013年6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6/07/c_124827138.htm。
③《习近平概括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华网,2013年6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10/c_116107914.htm。
④上述两个概念分别参见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ew York:W.W.Norton,2001; Graham Allison,“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Financial Times,August 22,2012。
⑤2012年3月,中国学者王缉思与美国学者李侃如共同完成了一篇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集中讨论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参见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John L.Thortnton China Center Monograph Series No.4,Washington D.C.,March 2012;关于国际政治中的战略认知问题,参见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⑥本文选取的案例有五对:英德关系(1898~1918)、英德关系(1933~1945)、英美关系(1898~1945)、美苏关系(1945~1991)和中美关系(2009至今),原因在于它们体现了“崛起国—主导国”二元矛盾(the rising-versus-dominant power dyads),因此比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关系”(great power relations)在概念界定上更为狭窄。就时间范围而言,首先,这些案例都是从19世纪末全球性国际体系形成以来的“崛起国—主导国”关系,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政治的变迁,将当前的中美关系与20世纪前欧洲国家的关系进行比较意义不大。其次,具体到每对关系的时间节点来讲:(1)英国在19世纪末直至二战结束都是国际体系主导国,而英德二元矛盾形成的起点则是德国于19世纪末成为欧陆首强、并且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开始推行与英国争霸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进而导致1914~1918年的一战;1933年希特勒上台并推行争霸和战争政策后,英德关系再度恶化并再次形成上述二元矛盾,其结果是1939~1945年的二战;此外,之所以选取1898~1945年的英美关系,主要因为1898年的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由“大陆扩张”走向了“海外扩张”,成为新兴崛起国,而1945年二战结束时,英美之间最终完成了体系主导国的首次和平“禅让”。(2)1945年后,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体系主导国的同时,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挑战者”,因此从1945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各自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进行了数十年的冷战。(3)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然而伴随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中美关系开始逐渐呈现出“崛起国—主导国”的结构特征,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美国战略界不断强调“中美国”(Chimerica)、“两国集团”(G2)等概念;此外,为应对两国关系和全球事务而于2009年创设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也标志着中美成为最具全球影响的两个大国。此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使中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主要背景。关于大国的定义,参见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p.5; Jack S.Levy,War in the Modern Grear Power System,1495-1975,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3,pp.10-1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英美关系极其特殊,该案例与中美关系的可比性低于其他三组,因而将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英美实现权力和平转移的分析,参见Stephen R.Rock,When Peace Breaks Out:Great Power Historical Rapproche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9,chapter 2; Randell L.Schweller,“Managing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History and Theory”,in Robert S.Ross and Alastair Iain Johnston,eds.,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London:Routledge,1999,pp.1-32。
⑦权力转移理论以奥根斯基(A.F.K.Organski)、杰斯克·库格勒(Jacek Kugler)、道格拉斯·莱姆基(Douglas Lemke)和罗纳德·塔姆(Ronald Tammen)等为代表。参见A.F.K.Organski,World Politics,New York:Knopf,1958; A.F.K.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eds.,Parity and War: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Ronald Tammen,ed.,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and London: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2000。
⑧A.F.K.Organski,World Politics(2nd edition),New York:Knopf,1968,pp.351-354.
⑨权力转移理论学者认为,国际社会是等级制体系,呈金字塔结构。参见A.F.K.Organski,World Politics,p.13。
⑩A.F.K.Organski and Jacek Kuglar,The War Ledger,pp.39-40.
(11)例如,该理论通过研究指出,崛起国实力达到主导国80%~120%之间时战争最易爆发。参见Ronald Tammen,ed.,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p.21。
(12)Ronald Tammen,ed.,Power transitions,pp.104-146; 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ed.,Parity and War: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pp.211-227.
(13)A.F.K.Organski,World Politics,pp.338-344.
(14)这也是经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即一国崛起引发另一国的“安全困境”,最终两国爆发激烈的安全竞争乃至军事冲突。以芝加哥大学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即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持此立场。参见John J.Mearsheimer,“China’s Unpeaceful Rise”,Current History,No.4,2006,pp.160-162。
(15)参见朱锋:《“权力转移”理论评述》,载《欧洲》1998年第1期,第19~26页。
(16)Steven Chan,“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transition Theory:Implications for Sino-American Relations”,Security Studies,Vol.13,No.3,2004,pp.103-141.
(17)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黄福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8)参见John Ikenberry,ed.,The Crisi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Wilsonian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p.7。
(19)参见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 Graw-Hill,1979。
(20)参见Jack Snyder,Myths of Empire: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 David Apter,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21)Jack Snyder,Myths of Empire: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chapter 2.
(22)Ibid.
(23)David Apter,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pp.24-25.
(24)阿普特认为,等级和价值这两个指标能够反映人们组织社会的方式以及特定社会中人们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参见David Apter,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p.22。
(25)David Apter,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p.22.
(26)Ibid.,p.25.
(27)弗雷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43~344页。
(28)政府在“后发国家”实现权力转移当中的作用参见Stephen Haggard,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Zhao Dingxin and John Hall,“State Power and Patterns of Late Development:Resolving the Crisis of the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Sociology,Vol.28,No.1,1994,pp.211-229; 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29)对此笔者做三点说明:第一,很明显,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们致力于以意识形态的名义进行对外扩张,尽管其方式有所不同(德国为发动战争,苏联为输出革命)。因此,阿普特将这两个政体作为神圣—集体模式的代表进行分析。由于本文已经对所研究的案例做过明确的时间界定,因此就上述两国作为“崛起国”的时间跨度而言,分别为1933~1945年、1945~1953年。第二,按照阿普特的理论,1898~1918年的德国与1953~1991年的苏联之所以属于威权模式或新重商主义,主要在于这两种政体没有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动,而是根据现实主义原则制定对外战略。第三,就中国而言,笔者认为毛泽东时代(1949~1976年)可以归入神圣—集体模式中,而1978年以后中国则转型为威权模式或新重商主义。关于这一点,后文有详细论述,此处只是表明中国作为当前的“崛起国”(2009年以来)同样可以运用阿普特的理论加以分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