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5年7%左右的增长,市场出清而不是“政府出清”
市场出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对目前国内经济生活的意义是,周期性积压的产能过剩和商品房库存,通过市场买卖和竞争过程得到大量消化或基本消化,恢复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状态,在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出清的反面是“政府出清”,即在大量产能过剩和商品房库存仍不能消化时,政府顶不住压力,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水平,或者大规模直接买单,或者通过财政、货币杠杆刺激经济,人为放大总需求和预支总需求。“政府出清”可以短期内解决供求矛盾,但如此一轮一轮下来,结构问题只能越积越多,结构矛盾越陷越深。
2015年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市场出清率较高的增长7%左右,主要特点是:坚持以提振微观市场活力为主拉动增长;坚持不以政府投入特别是国家大项目、大投资为主支撑增长;坚持不大幅放松货币信贷政策,特别是不用大幅放松信贷来维持房地产繁荣。第二种是市场出清率较低的增长7%左右,主要特点是:提振微观市场活力的拉动力不足,维持7%左右的增长最终依赖政府投入活动为主,货币政策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大幅度放松,通过信贷支持维持、提升房地产销售与投资增长。
关于本轮“市场出清”的时间预判,可以用国内商品住宅的存销率做一个简单估算。据有关材料显示,截至2014年7月底,受有关机构监测,一、二、三、四线35个城市的商品住宅累计库存余量3.0216亿平方米,同比增幅达39%,35个城市累计存销比为22. 58个月,同比涨幅为61%。按照这个数据,如果把存销比61%的涨幅降下来,再消化至少50%的积存量,需要1年半左右,当然这是很粗略估算,很可能时间会更长。把这个阵痛期挺过去,经济新常态会迎来新局面。
四、增长水平越走越低决不是
未来经济运行必然趋势关于经济新常态,国内学界不少人提出,7%左右的增长水平也是比较高的,中国出现更高增长水平的条件已经消失,未来10-15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GDP增长水平只能会越走越低,越来越向一般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靠近。我认为这个结论可能不对。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期并未结束。如前所论,从总体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但深入观察还会发发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期并未结束。这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极大不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长期发生作用。
我们先以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为例。2013年,第二产业即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占50%以上的有15个,比例为48.4%, 比重占45%以上的有8个,占25.8%,两者相加比例为74.2%。\[12\]即使像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样的国内发达地区,工业产值比例也都高过第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第二产业比例大幅下降和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只有北京、上海、西藏(应算特例)。
我们再看国内城市化发展状况。2013年,全国城市化率约为54%左右,但这是一个平均值水平的总体计算。实际情况是,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城市化率则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中国30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通过大量征地扩展城市土地面积,但新增城市土地规模和新增市民数量在比例上极不对称,大量失地农民并未成为城市市民,出现了土地城市化率和人口城市化率的巨大差别。根据初略概算,2013年的人口城市化率只约为40-45%左右,如果这个数据基本可信,说明我们的实际城市化率同发达国家比还较大差距。
以上材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远未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也远未进入“后城市化时期”,更没有进入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低增长阶段”。持续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力,仍有在新形势下继续释放的空间。仅举以下两例。
1.投资驱动的强大增长拉动力仍会继续发挥作用
需求创造供给。为什么目前许多大规模投资活动,在社会融资信贷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大范围内积极投入运作或筹措投入运作,例如更加系统化的国内高速公路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高铁运行体系、全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大城市普遍投入的地铁工程、许多地方的智能城市建设等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实际上都是更高水平大规模城市化的继续扩展与深化。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30多年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三个重要缺陷,一是城市建设两极分化,新的重点城建设施华丽恢弘,堪比世界名城,同时大量老旧设施非常落后,地下设施老化,棚户区和城中村普遍大量存在;二是大中小城市发展分化,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优先获得大量资源和公共产品投入,同中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后者的发展现状,同决策部门希望构建数亿农民工最终归宿的战略构想,极不对称;三是城乡差距在新形势下出现新的扩大趋势,农民住房条件普遍改善,但许多农村公共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基本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很多地方生活和生态环境恶化。这三个方面,都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必须大力改进的领域,也肯定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