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发展需求的粗放式、外延式空间大大缩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模式,这个判定应无贬义。以出口、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 从2000年到2012年,资本形成的平均贡献率为49.62%,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分别为46.28%和4.1%。\[8\]在投资比例中,第一大户是制造业,第二是房地产,2003-2012年制造业年均投资比例为31.0%,房地产为23.7%,两者相加为54.7%。\[9\]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长特别迅速,成为经济高增长的两个主要支撑。现在,问题出来了。
第一,制造业产能持续、大规模过剩,既有市场运行方面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问题——产业结构性供给饱和。
关于国内产能过剩情况,各方面统计口径并不一致,根据2013年初各行业协会的产能过剩统计:不锈钢60%、电解铝35%、水泥28%、光伏95%、玻璃93%、农药60%、汽车12%。一般讲,产能过剩是一种自然市场现象,行业或产业的产能供求矛盾经常发生,但如果出现持续长久的大规模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又严重影响宏观经济正常运行,那就是严重问题了。国内有学者提出中国进入了过剩经济时期,这个观点值得重视。
为什么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的视角看,首先是经济主体对市场周期错判,这不是经济学讲的大周期和中周期,而是较短时间的市场生产、销售周期。很多行业对市场繁荣的预期值过高,结果大规模扩张成为大规模过剩;第二是政府推手的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强势干预导致产能过剩,有人称为体制性产能过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第三是4万亿投资的产能过剩骤变效应;第四是外需市场的挤压。后两个问题已在前面讨论过。
从中长期发展视角看,当前出现的大规模产能过剩,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产业结构性供求饱和。以钢铁行业为例,很多过剩产品(线材和板材),无论用于制造业还是房地产,质量都很难满足新的需求,没有竞争力了,但大量资金、设备、资源已经投入进去,产能大量形成,怎么办?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很多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工艺水平和投入产出水平,已经大大落后发展需求了,不仅短期价格走低,利润低微,可能长期也卖不动。
第二,房地产出现比较严重的泡沫化倾向,市场原因是资本过度炒作推高房价、扩大行业虚涨,发展原因则是供给相对饱和。
房地产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强大杠杆行业,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变化,房地产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强度也在微妙变化。2014年,政府权威机构第一次正式公布当年国内商品房待售超过6亿平米,这就把多年来争论不休的空置房问题,彻底公开化了。
这里有三个调研材料值得关注:(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报告,我国城镇家庭自有住房空置率高达22.4%,约沉淀4.2万亿资金;在经营工商业家庭中,29.9%的家庭拥有多套住房,比非工商业经营家庭多套住房拥有率高10.6%。(2)根据企业资本联盟研究显示,全国城镇商品房存量已超过240亿平方米,空置住房总量6800万套。(3)根据国家电网2010年的数据,660多个城市连续6个月以上电表读数为零的空置房6540万套。这三个分析数据来自不同的独立调研,准确性尚待探讨,但结论如此接近,应该不算巧合吧。
国内空置房居高不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深层发展原因就是房屋供给相对饱和。
一是供给有支付能力人群的房屋相对饱和。简单讲,就是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高价和中高价房的供给相对饱和。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房市为例,高价房和中高价房的利润空间极大,房地产商趋之若鹜,投资大量集中于此。主要购买对象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人群,以及中等收入群中的偏高阶层。在社会收入分化和贫富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这个有支付能力的人群确实有巨大购买能力,加之资本炒作大力推动下,常常出现楼盘供不应求,厂商再更大规模投入、建房……。但是,在社会收入的五类人群中,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偏高阶层的人群,住房消费总量和购买力总量是有限的,在大规模发展扩张几十年后,供求积累矛盾开始显现,盈利曲线走低,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果货币信贷环境再收紧一点,情况就更不乐观。
二是国内区域性商品房供给相对饱和,这里主要指二、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供给相对饱和。为什么国内空置房大量集中在这里呢?因为房地产商有着同样偏好,总是最优先选择高价房和中高价房(地区性的高价房和中高价房),但中小城市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等偏上阶层的人群总量更加有限,住房消费总量和房屋购买力总量也更加有限,在城市扩张高潮过去之后,供求矛盾更大,空置房的摊子也更难收拾。
房地产出现比较严重的泡沫化倾向,市场因素是资本过度炒作。 我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房地产的繁荣和高房价攀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使用需求的购买支撑,而是高度依赖货币流动性充裕和大规模资本炒作。已有国内学者做出研究,从1990年到2013年的24年中,货币增长、经济增长和消费物价的涨幅,出现高度不一致性,广义货币M2的平均涨幅高达21.0%,GDP为9.9%,消费物价4.6%,商品房价10.7%。\[10\]这么高的货币增长到哪里去了?显然同货币涨幅最接近的是房价涨幅,之后是GDP涨幅,再后才是物价涨幅, 依靠充裕的货币流动性和资本运作支撑起来的房屋购买需求,是一种虚拟市场需求,虚拟市场需求不断抬高房价,带来行业高额利润,推动房地产行业扩张发展,一旦货币流动性充裕和资本运作的条件发生变化,比如货币增长水平降了下来,或者政府的货币政策收紧,真实的市场供求矛盾就会显现出来。
以上分析材料说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大幅递减,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支撑原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趋于弱化,经济增长降速趋势很难避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