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特征是虚拟化。
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定化,通过夸张的变形来表现生活。戏曲反映生活多用虚拟手段,舞台上的场景多靠演员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演员好像一个魔术师,一个手势、一个表情,就可以突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演员扬扬马鞭就表现骏马奔腾。中国戏曲特有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特色,也是它吸引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要因素。
四、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是有它的内在的精神的,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气韵生动深刻的概括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同时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气韵生动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气韵生动是自然艺术的统一,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主要是强调直感、生动、韵味与情趣。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来的是气韵生动。
另外就是虚实相生,在很多的艺术门类当中都能体现出来。虚实相生的意蕴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古人对虚实相声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虚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虚”是艺术作品中间接显示出来的形象,它不直接显示出来,只有让人们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即“思而得之”。“实”就是用文字、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在形象。而且,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
五、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天地、日月、阴晴、昼夜、男女等是一系列矛盾现象,随后在长期的实践中概括出了阴阳范畴。并把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阴阳二气的消长,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和阴阳五行说就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事物的矛盾的。在艺术领域,阳刚与阴柔被用来描述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现在我们从美学角度来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大致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就是壮美,特点是强大,外表不光滑,显得伟大、雄壮、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们的愉快、崇高和振奋。
比如青铜器以厚重、威武、雄伟的造型和凹凸不平的铜铸的纹饰,让人感到壮美;高大深庄的宫廷建筑和帝王陵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
在书法上,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以“颜筋柳骨”特有的粗犷浑厚凝重的笔法和结构使人感到振奋,觉得壮丽、威武。中国音乐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打击乐,如编钟、编磬、铜鼓等等,其造型是显示壮美的,演奏时发出的浑厚、凝重悠远的声音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钟鼓之乐主要体现阳刚之美。阳刚之美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特点。
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美丽。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都能让人感到阴柔之美。其造型光滑小巧,其纹饰或像动物或像植物,或者是几何图案,决不会像青铜器上的饕餮让人感到恐怖。娇柔的造型和纹饰让人愉快,因此是秀美。
在书法方面,行书、草书均以线条的变换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而体现出阴柔之美。园林是把自然风光浓缩到一个人造的景点之上,比起真正的自然风光来它小巧玲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体现出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不互相排斥,有些优秀的中国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乐记》这本论述我国最早音乐理论专著的书,已开始以阳刚阴柔之说来阐述音乐的美,说阴阳相摩、刚柔相济,才有音乐之美。魏晋以后,阳刚阴柔不仅用于人物评价,还用来论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曹丕、刘勰认为作者之气有刚柔之分,这自然会影响到其创作个性和风格。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两种美都体现出来了中国的文化的特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