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握经济工作新要求

核心提示: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发展的内涵要拓展,思路要调整、方式要转变、重点要改变。新常态不是不要速度了,而是适应发展大趋势,不去追求不符合实际的速度。新常态不是政府无所作为了,而是要干正确的事,干不同的事。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对我国当前形势和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指导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面对新常态,第一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第二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我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深化理解、统一认识

新常态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现在用“新常态”这个词来概括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方式这九个方面概括了形成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消费匮乏,特别是收入水平比较低而且平均,所以消费是“你有我有大家都要有”,具有比较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上世纪80年代流行“四大件”,新世纪以后住和行成为主要的消费热点,买房、买车形成新的热潮。到现在这些消费都趋于缓慢增长。现在虽然不排除个别的消费会形成排浪式的,但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已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增长速度和结构的调整,要求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思路都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再像过去那样找一两个在这个时期全国人民都会买、都会消费的产品,政府大力扶持,减税、补贴,然后形成消费热点带动增长,这种模式恐怕今后很难再走得很通了,因为基本的消费趋势变了。今后,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努力释放消费需求,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第二,从投资需求看,过去投资一直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现在经过35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以后,三大投资领域全面减速: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投资相对饱和;住房需求排浪式的消费告一段落,甚至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的过剩;基础设施投资是最有潜力的,但是按照原来的规划,全国性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动力减弱,必然会带来增长的减速。同时,我们还有很多投资的新空间,比如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农村的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地下设施包括地铁等,都有很大的空间,还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但是,这些领域的投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公共性更强,投资回报率更低。新的投资机会要求必须创新投融资方式。如制造业要创新发展,对新技术、新产品等需要投资,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等是适应传统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适应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投资活动,因为创新活动往往没有抵押物就得不到贷款,创新企业没有三年盈利就不允许到资本市场融资。所以,我们有新的投资机会,但是现在投融资的方式和体制还不适应。今后,要消除投资的障碍,创新投融资的方式,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