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2)

李学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2)

■“有礼、有法两个互相结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以礼担帅,礼法相依,也就是今天说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问:先秦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源头。您长期从事先秦文化的研究,您觉得我们现在能否从先秦文化中,找到一些对当下、尤其是对我们治国理政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李学勤:先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以及我们整个的文明长河开端奠基的部分。我们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具备了,之后都是从这发展而来的。所以要探寻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传统的精髓要义,我们不得不从这个时候开始。

正是在先秦时代,中国文明走向了第一个高峰,那是一个经典的时代,《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逐渐流传下来的。一直到今天,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礼俗习惯等,都是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比方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的基本道德观念,总体说来是一种礼的观念。

说到礼,就要说到法。礼法相依,是不可分的。认识礼与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今天有相当多的现实意义。有人说讲礼就不要讲法了,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带有强制性的法,得有一个政治集中的权力,必须有一定的控制和引导,否则就可能变成一个无政府状态。礼和法两者其实是不可分的,从来没有单纯讲一种,文武周公之治也有刑法。比如,古代的文献记载都能证明,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有很好的刑法制度,这种制度到了秦朝就成形了。如湖北云梦、湖南龙山里耶等地发现的秦简,记载了当时依法治吏的历史,其中就有官员选拔、官德教育、官员行事、考核标准等内容,还涵盖了对官员腐败行贿、挥霍公款、假公济私等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监察制度的案例,可以看到秦朝治国理政十分注重法治思想。所以总的来说,有礼、有法两个互相结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以礼担帅,礼法相依,也就是今天说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儒学是我们在政治、道德、伦理方面一些根本的观点的结合,是自古以来就跟国计民生密切结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问: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请您详细地谈谈。

李学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儒学,研究儒学绕不过孔子。研究孔子是永远做不完的。孟子对孔子做了一个很高也很经典的评价,就是孔子是金声玉振,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就意味着孔子以前就有广博的文化存在,孔子集中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学术成就、文化传统、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经验等,而且继续有所发展。所以对于后世,研究孔子,不管对治学还是治国理政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共同构建的文化,民族、地区文化各有不同,但从学术的高度来说,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儒学。儒学是核心存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大集体里。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不是说儒学一定怎么好,而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它就是主流。为什么儒学成为我们整个文化的主流呢?因为儒学是我们在政治、道德、伦理方面一些根本的观点的结合,是自古以来就跟国计民生密切结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学是很重要的,而且正因为儒学跟国计民生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实际上就好像是一种液体浸泡我们整个历史一样,什么地方都离不开它。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影响也很大,可是其他都比不上儒学。如果对儒学没有一个足够的了解,就会影响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