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
李学勤:自古以来,有些宝贵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实现,在今天则对我们有所帮助,这就是要考虑到传统里面什么是精华。怎么样把儒学本质良好的方面在今天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一人一手一足之力所能够达到的,需要大家进一步地探讨、摸索,结合客观实际来发展,来落实,这是很重要的。不是说儒学百分之百都是好的,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我们是要继承优秀传统,发扬优秀传统,结合现实,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今天的人,而不是古代的人,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实际上我们整个儒学,不说五千年,就说孔子以来两千多年,就是这么发展的。有人说发展之后就没有真的儒学,我说其实不发展反而没有儒学,因为儒学的长河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一个新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像崇尚清廉为政、勤勉奉公,倡导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等,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都有有益启示。
■“想对人类有所贡献,要从修身开始,修身是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开始”
问:儒家思想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请问您怎么理解?
李学勤:儒学特别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本身就决定了以后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哲学上来考虑。宋代张载有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认为是中国儒学的一个基本抱负。对这四句话要从哲学上去理解。“为天地立心”,人怎么为天地立心?天地就是物质世界,整个宇宙。物质世界本来没有心,所有的精神都在人,所以中国把天、地、人作为“三才”。宇宙无边无际,人类历史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可是精神这一点、心的这一点,只有人才有。人和所有的万物相区别的地方,就是我们有道德、有伦理,有思维、有认识,有科学的发展、有文化的进步。那么整个天地,心是在人。从这个解读来看,人本主义或者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才能够成立,所以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个是最根本的。所以想对人类有所贡献,要从修身开始,修身是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开始。这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历史上都很注重民心、德政,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问:不久前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发布。您说,报告收录的6篇竹书有5篇均未见于传世文献,并且竹书的内容体现出古人对“德”与“民心”、“德”“义”“信”等概念的早期认识,皆为很有哲理的政治文献,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请您介绍一下?
李学勤:清华简是一批战国时代的竹简,抄写的时间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这些书以经史内容为主,特别是关于《尚书》、历史的东西比较多。在第五本整理报告里,最主要的有一篇佚书《厚父》,是前所未见的。“厚父”是个人名,篇中主要是讲政治理念。内容说周武王找一个夏朝的遗老,他的家族在夏朝世代为官,于是周武王让他从夏朝兴亡的历史中讲一些经验。他从夏朝兴起,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开始讲起,特别强调民心的重要,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民心原本是好的,管理人民的人应该引导人民,使人民中善的东西能够发掘出来,这是他应该起的作用,而不能够相反,相反人民就会反对他。
问: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为政以德。您在解读遂公盨铭文的时候发现,其中大段文字都在阐述德与德政,教导人们以德行事,可以说是专门记载德治的重要文物。您怎么解读为政以德?
李学勤:为政以德,就是说,为政最根本的是德。实际上历史上的政治,它总有德与刑两个方面,或者说是有礼的方面,有法的方面,道理是一样的。现代社会也可以这样理解。为政以德,为政最根本的是在德,而不在于刑上,刑是德的一个配合,这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遂公盨的铭文主要是在说德,什么是德?最主要的是为人民服务,为民做好事。禹带领人民浚川治水,是为人民做事,人民拥戴他,因此夏朝是在人民拥护的情况下建立的。我们历史上都很注重民心、德政,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民本主义,以民为本,也就是《厚父》讲的民心是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