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经济传统的内在危机

西方政治经济传统的内在危机

分离主义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会遭遇的现实或潜在风险,发达国家乃至超级大国也不例外,从苏联訇然解体,到老牌霸主英国本土面临可能因苏格兰公投而分拆的危机,到美国国内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新英格兰、夏威夷等州若隐若现的分离思潮和运动,都表明了这一点。大多数社会动乱都存在经济根源,分离主义运动也不例外。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独占制造业收益或自然资源收益的动机常常成为一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寻求独立分离的内在动机;即使在一国主体民族社会内部,发展开放经济也存在造成社会裂痕的潜在风险。在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一个守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经济基础一旦衰弱,也有可能成为分离主义兴起的契机。

基于独占制造业收益或自然资源收益的分离主义

假如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占据了有利区位,并通过国际经贸取得了较快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甚至高于主体民族聚居区,分离主义思潮多半将因此而滋生。一战前作为全国装备工业中心的捷克之于奥地利,作为农业、重型机器制造业和煤炭工业基地的乌克兰之于苏联,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之于南斯拉夫,莫不如此。尽管一战前奥地利帝国内捷克地区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德意志族投资和技术人员,而且战后被划入捷克、制造业发达的苏台德地区一直是德意志族聚居区,又与德国领土相联,居民情愿并入德国也不愿加入捷克,仍然被捷克民族主义者视为捷克人囊中之物,当作自己向哈布斯堡王室索要更大自治权、最终独立分离的资本。即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于主体民族聚居区,倘若拥有丰富的石油之类大宗战略资源,①独占这种资源收益的动机仍有可能刺激该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离主义思潮和行动。尼日利亚盛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分离主义动乱多年不止,伊拉克库尔德问题经久难治,便是如此;即使是老牌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其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苏格兰民族主义运动增添了额外动力。

而且,在这个相互竞争的世界上,各国竞相提升产业结构,力图发展本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将外国作为自然资源供应地,为此千方百计削弱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从竞争国家的视角来看,倘若对手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现代制造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是拥有丰富的畅销资源,本国便有机可乘,可以在对手国内利用、制造其国内矛盾,以实现打垮、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令对手国及其分离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不足以成为本国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对手,而只能成为低层次、被动的供应商。

也正是在有外国干预卷入的情况下,其他条件相同,基于独占自然资源收益动机的分离主义比基于独占制造业收益动机的分离主义更难整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造业发展需要广大的销售市场和充裕的资本、劳力供给,一个小地区一旦从较大的母国分离出来,就很可能丧失这些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母国会视之为叛逆,母国之外的别国也会在市场、资本等方面竭力扼杀其制造业自主发展的前途,即使此前百般鼓动、资助其分离主义运动的国家也不例外,因为鼓动内讧以消灭竞争对手正是这个国家的目的所在,对于对手国内部的分离主义运动,这个国家资助扶持的下限是避免其衣食不继而散伙,上限是防止其壮大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英国当年之所以大力支持荷兰联合省脱离西班牙帝国,就是因为小小的荷兰联合省无论经济如何发达,人均收入水平如何高,总比其作为庞大西班牙帝国的经济中心更容易打垮。英国经济在西欧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荷兰则在欧洲经济中长期占据核心地位,并被英国朝野上下视为学习和赶超对象。1570年,荷兰商船运输量大约相当于英格兰、法国和德国全部商船队的总和,人均水平则是后者的25倍。②通过《航海法》等严厉保护措施,英国造船业在17世纪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17世纪,英国捕鱼业和对外商业大部分还是掌握在荷兰船东手中,大批挂着英国旗帜的商船还是在造价更为低廉的荷兰船坞中制造。③依靠敲骨吸髓地“发掘”殖民地的商业潜力,荷兰在17世纪中期达到了其商业繁荣的顶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马克思引用了德国学者古·居利希著作中对荷兰满怀歆羡的描述:

(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④

然而,由于英国逐渐掌握了制造业优势,并奉行了上述巧妙的战略,在后来的数次英荷战争中,尽管荷兰舰队曾经创造了奇袭伦敦横扫英国海军基地凯旋而归的军事奇迹,英国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⑤

与此类似,一战后独立的捷克之所以逐渐丧失一战之前在欧洲装备工业中的地位,以至于今日只能充当西欧企业加工基地,⑥其从奥匈帝国分离是重要原因。在东欧剧变的“天鹅绒革命”中,反共势力将捷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下降归咎于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不过是找错了谴责对象。同样,乌克兰独立之后,其境内的重型装备工业也雄风不再。

相比之下,一个资源丰富的小地区一旦从较大的母国分离出来,竞争国家将乐于通过供应资本、劳力等方式促进其初级产业发展,因为任何建立了工业基础的国家都会乐于获得稳固的海外资源供给,以求保障本国工业基础平稳发展。而且,这个分离出来的地区初级产业一旦大发展,“荷兰病”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进而与自己竞争的可能性,因为在争夺资本和人才的竞争中,繁荣的初级产业将汲取大部分资本、人才而令其制造业部门相形见绌,初级产品出口的繁荣又将提高本币汇率,进一步打击本国制造业在开放经济中的价格竞争力。也正是由于开采自然资源可以相对便利地从别国获得所需资本、劳力,独立后独占自然资源收益的前景更可预期,基于独占自然资源收益动机的分离主义思潮也就更容易蛊惑人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