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经济传统的内在危机(2)

西方政治经济传统的内在危机(2)

开放经济发展在主体民族社会内部造就裂痕

即使在主体民族社会内部,发展开放经济也存在造成社会裂痕的潜在风险。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可贸易部门通常能够比非贸易部门赢得更多资源,沿海地区、通商口岸比内陆地区机会更多,发展中国家掌握发达国家语言技能和参与对外经贸渠道的群体往往能够赢得比其他同胞更多的收入,……这一切都可能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造成裂痕,倘若没有强有力的相应补救措施以确保一国之内同样的自我奋斗能获得大体相当的机会,或存在外部势力有意识的持续操纵,这些裂痕便有可能扩大加深,直至无可挽回。

不仅如此,经济基础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创造相应的上层建筑。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述:通过对外贸易,资产阶级“……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当霸权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推进之时,在“边缘”国家内部,受益于上述全球经济秩序从而倾向于华盛顿共识(一战之前可称之为“伦敦共识”)的利益集团也成长起来,从而为霸权国家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旨转化为“边缘”国家的政策奠定了国内政治基础。通过这样的机制,霸权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合适的世界,使“边缘”国家受制于“中心”国家而无法自拔,即使边缘国家中央政府力图有所作为,弥补国内裂痕,实现均衡发展,也往往会遭遇既得利益群体和地区的掣肘,甚至公开的政治叛乱。

开放经济利益造成主体民族社会内部裂痕并进而发展成为政治分离主义。阶层和区域发展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开放经济的发展又会为其推波助澜,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相应会在阶层和区域之间造成裂痕,倘若没有强大的凝聚力量,没有与之相反的后进区域、阶层在现行体制秩序下通过自我奋斗合理分享利益甚至赶超的希望,没有制约既得利益阶层和区域图谋固定自己优势地位享受不劳而获利益的力量,那么,即使是在同一民族内部,这种裂痕也完全有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风险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对于一个有志于“赶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位居贸易要冲、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往往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符合该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及“赶超”目标的选择,即与内地共同保护民族产业发展,直至最终整个国家实现“赶超”。但在这一选择下,沿海地区居民作为消费者必须在相当长时间里忍受国产品的质次价高,忍受工业发展的单调、乏味,还要承担“赶超”有可能不成功的不确定性。其二是无视保护民族产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将自己作为外国产业向本国内地倾销的据点,从而无需忍受、承担上述不便和风险。两相比较,第二种选择无疑对很多沿海居民更有吸引力;倘若遭遇国内国外有心势力操弄,这种思潮就有可能走向寻求分离疆土的极端。

德国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毕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德国赶超英国而奋斗,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十五章“民族精神与国家经济”中,李斯特分析指出,当时欧洲大陆沿海国家多数处于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英国工业中心辐射范围内,在这些国家沿海地区市场上,凭借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等先发优势,凭借较大国内市场所赋予的规模效益,英国工业比其他国家同行占有优势。别国要想赶超英国,就必须长期不断保护本国市场,积极改进内地交通等基础设施,但这样一来就可能与沿海地区居民的短期利益相悖。“沿海一带居民的市场,不论就国内或国外贸易来说,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沿海一带市场占上风的是外国而不是本国工业,这个国家就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是一个分离的国家。这是的确的,如果一个国家其沿海一带的城市,风气所趋,同情外国人胜过本国人时,不论从经济或政治方面来说,国家所处地位再没有比这个更危险的了。”⑦

纵览世界历史,开放经济利益造成主体民族社会内部裂痕并进而发展成为政治分离主义的案例为数甚多:

在“工业欧洲、农业美国”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国家两度濒临国家分裂,其中一次最终发展成为南北战争。甚至北美殖民地之所以从统一的英帝国中割裂出来,开放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动力。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就依靠鳕鱼、欧洲酒类和黑奴等跨大西洋贸易而发展起来,涌现了波士顿、纽波特、纽黑文等一批以对外贸易和航运为主业的新兴港口城市,其中波士顿1720年人口就跃居英帝国第三,仅次于英国本土的伦敦和布里斯托尔,1/4的成年男性从事海上贸易或投资于造船业,船长和商人把持了波士顿的大多数公共职位,⑧一个势力强大的航海及海上贸易利益集团随之逐渐成型,而这个利益集团及其海上贸易利益的发展,使其首先是成为英帝国北美殖民地分离的动力,随后又成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中最强大的政治离心力量。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英国血统、语言、文化和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北美殖民地,英国人是当作英国经济的统一整体看待的,而不是如同印度那样为了帝国自私利益而供英国盘剥的附庸,相当多的补贴发放给了北美殖民地产业;但在英国统治时期,新英格兰商人起初是广泛采用走私等手段(走私通常又是靠行贿开路的)突破《1733年糖浆法案》等英国重商主义法规而牟取私利,后来进一步发展到依靠暴力、叛乱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1773年波士顿倒茶事件被视为美国独立运动爆发的标志性事件,究其本质,不过是波士顿等地茶叶批发商企图以暴力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不许东印度公司绕过英国批发商、北美批发商两个环节而直接面向北美消费者销售而已,而从一个统一国家的视角来看,英国政府批准东印度公司直接进入北美零售环节,能够为北美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茶叶,有利于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福利。北美殖民地叛乱领导者们冠冕堂皇地指责英国中央政府开始对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税收是无法忍受的暴政,并以此作为他们寻求分离独立的理由,实际上英国财政为北美殖民地的支出总体上高于从北美殖民地获得的税收,美国独立后税收更高,确立征税权威的手段也非常强硬。汉密尔顿制定的酒稅遭到普遍反对,1794年宾夕法尼亚州7000民众(相当于当时美国最大城市波士顿人口一半)聚集抗税,华盛顿总统出动大炮镇压;同年,华盛顿为实施酒稅而征集了1.3万人的大军专门镇压抗税者……当时美国人口约200万,如按同一比例折算,等于今天我国征召845万大军专门镇压抗税。

美国独立后,以新英格兰等地区为基地,一批联邦党人于1804年成立了名为“埃塞克斯团队”的组织,阴谋策划脱离联邦政府,建立一个北方同盟政府,也正是新英格兰地区对自身私利的追求为这类分离阴谋提供了滋长的土壤。美国独立后,新英格兰地区航运和贸易继续发展,并因拿破仑战争而受益良多。在马萨诸塞州,有的商船一年货物运费盈利就高达1500多万美元,该州商人从货物买卖中获利更大,⑨但他们对国家相当缺乏责任感,对有违其暂时利益的法规、发展方针就不择手段规避,乃至暴力抗拒;极端情况下甚至企图分离而另外立国。

为了避免美国商船被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国掳走、水手被英国海军强行征兵,美国总统杰斐逊于1807年颁布了《封港令》,结果导致美国出口锐减,1807~1808年,出口总值从1.08亿美元锐减至3200万美元,进口总值从1.38亿美元下降至5700万美元,⑩新英格兰地区商人则通过走私、冒称遭遇暴风雨而“名正言顺”驶往外国港口“避难”等手段规避《封港令》,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等地更发生了暴动,走私商人及其煽动起来的民众烧毁了缉私船。在19世纪20年代围绕是否实施保护关税以发展本国制造业的争议中,所有地区都支持国会对制成品征收高关税,唯有新英格兰的航海利益集团赞成自由贸易,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一时期的保护政策对美国产业崛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

正是由于看到了新英格兰地区强大的私利动机和由此而来的分离倾向,在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中,英军一度只封锁美国其他港口而不封锁新英格兰海岸,目的就是激励当地航海利益集团的反战情绪,以至于新英格兰与英国的贸易在战时仍十分繁荣。在这场战争中,新英格兰航海及贸易利益集团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也没有“辜负”英军的上述期望:马萨诸塞州州长1813年度演说词题目就是《关于当前不幸的战争》;州议会则公开发表声明,指责这场战争为“失策的、不恰当的、非正义的”战争;联邦党人控制的州政府拒绝援助战争中的民兵部队,阻拦个人和银行借款给财政窘迫的联邦政府;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间,新英格兰联邦党人召开大会,抗议战争,并提出修宪,提出的修正案包括缩小国会通过诸如《封港令》之类措施而限制贸易的权力……(11)凡此种种,使得新英格兰地区脱离联邦的谣言满天飞,只是由于美军在普拉茨堡、新奥尔良等地获胜,英国决策者又不愿意在维也纳大会决定欧洲命运的紧要关头在北美过多地分散精力,英美双方最终签署《根特和约》,新英格兰地区的分离运动才没有最终酿成大祸。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经济取得了巨大增长,棉花出口的持续增长不仅赋予南方奴隶主阶层与联邦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也激励他们不顾一切扩大蓄奴州范围,以求扩大其棉花、烟草出口利益,最终走向与华盛顿决裂。按人口比例计算,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赢得独立后,统一的哥伦比亚共和国各地均在同一主体民族掌握之下,但巴拿马地峡贸易之利激励了一批分离主义分子铤而走险,他们的冒险又得到了对拉丁美洲虎视眈眈的山姆大叔的支持,从而人为制造出巴拿马这样一个上百年来对美国俯首帖耳的国家,山姆大叔也如愿控制巴拿马运河区百年之久。

2008年,由于总统莫拉莱斯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国家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倾向政策触动了该国传统利益集团,尽管莫拉莱斯总统在2008年8月10日的信任公投中以2103732张选票(得票率67.43%)获胜,打破了他本人在2005年总统选举中创下的1544374张选票(得票率53.7%)纪录,成为玻利维亚历史上得票数量和得票率最高的总统,该国传统利益集团仍然在因石油出口而相对发达的潘多、贝尼、圣克鲁斯、塔里哈等东部4省(号称“半月”)发动分离主义骚乱,与莫拉莱斯政府的支持者们大打出手。在动乱制造者的背后,是对莫拉莱斯左倾政策极为不满的山姆大叔……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