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的“16字诀”

简政放权的“16字诀”

日前国务院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明确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65项任务,其中包括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取消200项以上等内容。行政审批改革,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今天重提简政放权,有其深刻的背景。

背景之一,按照《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入世第15年,世贸组织成员应当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至今为止,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依然没有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其主要理由,就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政府管制。这当然有别人的故意刁难,但是我们和发达市场经济体系的规则和运行确实存在距离。

背景之二,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也受到危机影响,虽然因为实行强烈刺激政策而一度有所反弹,但这种刺激的副作用大大超过了预期。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强调向改革要红利,更是当务之急。

经济理论界有一种说法,未来世界经济两大引擎是美国的制造业重振和中国的城镇化。这种说法在宏观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突显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更是动力来源。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是以简政放权为标志的新一轮改革。

也许有人说,国外也有审批,比我们还细。确实,市场经济也有行政审批,但为什么别人的行政审批副作用小?我们的行政审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副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法、有度、有常。即,行政审批是否依法、适度、有规则。而是否能够保证“三有”,根本在于是否“有监督”。

现有的行政审批对经济的副作用有哪些?主要是极大地增加了经营者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创业板上市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成功的成本占发行收益的5%-12%。至于时间成本,企业开办,敲上百个章,花几个月时间是常态,半年以上的也有。在各种名目的行政审批管制下,企业出生难、经营难、关闭难。

也许有人说,我们的行政审批成本远低于国外,如公司上市,我们的审批成本是3%-5%,国外是15%-20%,但看一看实际,我们的实际成本比理论成本高出许多,因为我们的行政审批就像拖拉机,拖着一批后续审批,拉着一串关联审批,引发了更多的边际和后续成本,还藏着许多不能说的灰色成本,导致了整体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曾有某地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什么都好了,但厕所没好,拖了两个月,究其原因,是因为厕所里用什么灯照明没有审定,要等领导从外国回来以后有空再审。

这种无法、无度、无常甚至荒唐的审批,不仅害苦了被审批者,也害苦了审批者。某一大型城市市长曾说,一天要批15斤文件。审批和被审批双方都越来越忙,越来越累,但效果越来越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