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分”到“A”将带来什么?

从“90分”到“A”将带来什么?

清华大学近日发布全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自今年秋季学年及以后入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成绩单上将看不到百分制分数,以A、B、C、D等12档等级代之。从“90分”到“A”,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的改变,背后更折射出评价导向的转变和育人理念的进步。

94分和95分差别有多大?按照百分制,一分之差足以拉开排名差距,甚至直接影响保研结果。若以等级制观之,则二者属于同一梯度,意味着学分绩的度量功能被弱化。根据新方案,在推荐免试研究生过程中,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单,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名单,后期通过面试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科研潜力、素质等方面的考察,表明评价学生不再依据单一的成绩标准,而是更看重能力和素质。

现实中,大学百分制为人诟病已久。曾几何时,管得松、给分高的“水课”开始紧俏,“刷分党”也应运而生。他们在选课前多方打探,专门选报“水课”,更有甚者,故意在英语分级考试时考砸,分到慢班,最后再轻松考个高分。分分计较可见一斑,结果呢?很多人直到毕业都搞不清楚自己兴趣所在、为什么学习,一些学生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拿了高分,可没过多久,就把知识全还给了老师。凡此种种,都是功利主义学习观的表现,说到底,还是唯分是举的评价标准在作怪。

正如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所言:“没有必要把等级搞那么细,以至于要去抠那零点几分。评奖学金,按多少分评一等,多少分评二等,我们只能拿这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比。这样一来,什么人文素质啊,做义工啊,帮助人啊,就不好用数字来衡量了。我觉得,文化知识作为素质之一,按大分排,差不多就行,83分与80分相比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分数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学识涵养、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等。百分制固然能精确衡量每个学生的差别,但可不可以有一把更宽、更柔、更科学的标尺呢?在这个人人皆能出彩的时代,为什么我们的评价体系就不能更加开放多元呢?

放在深化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考量,等级制代替百分制,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实行等级制,给学分绩“松绑”,并引入通过制,允许部分课程成绩不计入学分绩,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以兴趣为导向,不怕尝试新学科、不怕选难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注重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有人质疑,从打分到定等次,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也有人担心,当分数不再那么重要,会不会抹平差距。其实不然。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不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也要相应作出调整,用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的话说,就是“从简单的分数公平,迈向更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内涵公平”。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并非简单地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而是试图以此为扳手,撬动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包括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评价素养,转变唯分数的人才培养理念,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导向等。厘清这些问题,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好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优秀人才真正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