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就要强化问题意识,勇于和善于解决矛盾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处于矛盾和问题多发期,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利益问题交织,长期积累的问题与新出现的问题叠加,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作为领导干部,就应当敢于冒风险、敢于涉险滩、敢于攻坚克难,不能做太平官、庸懒官。要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寻求破解之道。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哪里困难大就到哪里去,哪里情况复杂就到哪里去,决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遇到挑战就退缩。敢于担当不仅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更体现在关键时刻。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果断处置,遇到重大灾情事故靠前指挥,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当前,我省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打开辽宁对外开放新格局,如何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如何积极助力驻辽科研机构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推动我省城镇化保障化机制,等等,迫切需要每名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把干事创业谋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勇于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把振兴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责任扛在肩上。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对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要公开曝光,坚决追责,努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
敢于担当要不断提升自身品行和能力,练就担当所需的德才
打铁还需自身硬。担当不是一句空话,担当背后是品格,也是能力。担当首先需要提高修养。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家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担当更需要提升自身能力。领导干部要通过刻苦学习、用心实践,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业要能负责、会负责、负好责,处理矛盾和问题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有理有利有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时期,要有现代领导能力,强化敢于担当的能力支撑。要不断提高把握规律的能力,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规律,准确领会国家政策,站位全局,把握前沿,用国际化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谋划发展;要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善于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鲜活经验变为决策依据与工作方法,又要善于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依法依规、合法合规、无懈可击,经得起社会的监督;要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要崇尚实干精神,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决不能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那一套。
敢于担当要落实到好的选人用人制度,以担当的精神选敢于担当的人
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按照中央的要求,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鲜明地将“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的标准写进总则第一条。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体现,更是党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事业发展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能不能承担风险,敢不敢迎难而上,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严峻的现实挑战和衡量领导干部人品官德的重要标尺。从实践来看,目前的一些干部人事制度确实存在着不利于使敢于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的问题。对此,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须以敢于担当的精神,选拔任用敢于担当的干部。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敢于担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尺,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敢于向不敢担当的干部说“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讲群众公认决不是单纯以票取人。敢负责、干工作的干部有时可能会丢点票,因此不能形成简单的“唯票”导向,更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所谓的“满票干部”,要支持、保护、重用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领导干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