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杨禹:任性不可有,韧性需充足(3)

二、两会为什么是“四个全面”的总动员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四个全面”,今年两会为什么是一次总动员呢?因为正好在以“四个全面”为标志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时间已经有两年左右,实际上这两年多完成了一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布局谋篇的阶段。

(一)增加了看问题的角度

站在这个历史时点上,我们去观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候,实际上可以增加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比如说如果我们把十八大以来的这个时期暂且叫为新时期的话,那这个新时期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准备怎么去干?我们大家已经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中基本看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它跟之前的历史时期去做一些比较,这个比较我想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看问题的纵向坐标。我们今天面对很多难题,你会发现它不是只在这一两年才遇见,在之前历史时期,我们已经在了解它,准备去攻克它,做了很多攻克它的具体工作。

每一个历史时期为我们深化改革也好,推进依法治国也好,都带来了一些进展,但每一个历史时期也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年、十年里面解决我们面对的所有问题。所以当你有纵向的历史坐标的时候,我觉得对于我们判断当前的形势非常有帮助,您所在的单位,所在的地方,您的具体工作、具体事业,或者你去观察我们全党全国的努力,走在顺境里的时候,我们不至于太飘飘然。因为历史会告诉我们,每一个事业的前进都有可能出现起伏,有顺境也有可能有逆境,不要一时走在顺境里就忘乎所以。

当你眼前正遇到难题的时候,历史的纵向坐标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告诉你,不用太悲观,不要太觉得手足无措。我们的事业,改革的事业、发展的事业就是在一次又一次遇到难题和战胜难题的过程当中前进的,我想我们推进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有这样的历史眼光。

(二)治国理政与布局谋篇

不妨把从十八大一直到二十大这个周期,十年的时间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要把这个整体分为前两年和后八年,前两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布局谋篇的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开头阶段。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做万事开头难,现在开头阶段过去了,我倒觉得后面的八年可能更难,因为前面两年做的事情,老百姓挺满意,但是后边的阶段里面,很多事情就要往纵深推进,如果不推进的话,大家可能就不满意了。老百姓的要求愿望提高了,过去的两年里边,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着我们一起思考和实践了很多关键词,比如说“中国道路”、“中国梦”、“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等。现在这些关键词在今天这个历史时点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些新内涵。

比如说“群众路线”,过去一年多,我们完成了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听到有人说我们现在全面依法治国这个时代里边还需要执政党体现群众路线吗?我想当然需要,但是在依法治国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在我们更多的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这个国家的背景之下,执政党怎么体现自己的群众路线?怎么做好群众工作?这是一个没有教科书,没有前人经验的大问题,这个课题需要我们去用非常具体的实践去摸索。

再比如反腐倡廉,现在老百姓们不仅关心打了多少老虎,拍了多少苍蝇,也关心反腐会不会影响经济?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虽然极大的震慑了那种乱作为的行为,但会不会导致有些党政干部出现不作为呢?这种不作为现象怎么防止呢?我想这些都是很新的课题。

我们还可以有一个角度,我们不妨把从十八大到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的中间这两年多时间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个承诺期。该做的承诺、该做的部署现在基本到位了,未来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本届中央,还是到二十大之前,我们还有八年。这个时期里边更多的恐怕是把之前做的部署要落实,要考验我们的实践工夫了,我想这个难度其实是更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之际,我们勾勒了一个在面对很多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的看问题的角度。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看很多党的理论工作者对它做了一些定义,我来说说我的一个判断。

(三)“四个全面”是民主生活的共同土壤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前进的保障,动力和保障具备了以后,这个双轮驱动要带着我们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把原来的三个全面后边加了全面从严治党,我想这是关键。我看有的理论工作者在研究,每一个全面跟另外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的话,这“四个全面”A、B、C、D它们彼此之间的双边关系、多边关系,恐怕能够数出十多个。我觉得我们只需要抓住两个最关键的。第一,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第二,全面从严治党跟前面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我想把这两个核心的关系抓住了,也就抓住了这“四个全面”的灵魂。

今年全国两会上我看到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开幕会上有一段话,咱们从这段话来说起,来看看这“四个全面”到底在为我们勾勒什么。俞正声在这个话里面说“对于各种意见和建议,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多数人提出的还是少数人主张的,都应该允许反映和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那天俞正声做这个报告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直播,俞正声主席讲完之后就连线,当时我是在人民大会堂的门口。当时我记得,我就讲俞正声主席今天的讲话里边最关键、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句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两个,第一个就是这段话的最后,说各种意见甭管支持的、反对的、少数人的、多数人的,我们都要尊重和包容。但是你看这段话,不能只看这一个关键词,这段话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是前面那个前提,就是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的意见、建议包括批评的声音,我们才尊重和包容。

所以这段话要完整的来看,把这两个关键点抓住的话,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大家可以对很多具体的问题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但是社会公众一定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基本的共识,或者叫做中国社会13亿人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没有这个最大公约数作为前提,那些批评的声音、反对的声音,不见得我们要尊重和包容。而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王晓云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