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业发展规划重整布局 侧重“可持续”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势头猛进。但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实现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确保现阶段农业工作进程稳步前进的同时,也应坚持将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随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再次成为当前的热点,新一轮农业发展规划重整布局侧重“可持续”。

整体布局: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梯次推进发展

《规划》提出,将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上,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将全国区域划分开来,切实充分考量各地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助于结合实地情况促进政策的推行,提高工作效率。

将区域划分开来的同时,在执行层面,也有助于合理安排并优化农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形成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其中,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这些地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L(%I`}NEN$HVOXM6IOH)UF9

(图片说明:在浙江省瑞安市外三甲村梅屿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农户将番茄分类包装。)

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黑土地越来越薄,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因此《规划》提出,该地区将以保护黑土地为工作的重点,以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作。而在黄淮海区,工作的重点则转向了治理地下水超采、控肥控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值得重视,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确保农业产品产量的前提下,该地区更应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华南区,重点工作是减量施肥用药、红壤改良、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构建优质安全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生产体系,都是该地区今后的目标。

而适度发展区,则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和西南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所谓适度发展,是基于这些地区的先天自然条件决定的,这些地区农业资源不如优化发展区丰富,很多地方的自然环境也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利用配置相关资源,遵循适度原则。在西北及长城沿线地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草畜平衡为核心,而在西南区,则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解决工程性缺水,力争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增添相关举措。

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存在着资源缺失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其农业发展工作应当以保护为主,限制开发。在青藏区,将突出三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区的生态保护。而在海洋渔业区,将严格控制海洋渔业捕捞强度,限制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和功率,加强禁渔期监管。唯有将保护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之前也是有区域划分的,但是并没有像这样从农业的角度去划分,更多的是功能区划,现在这种划分方式更加注重农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表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