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合乎历史与逻辑发展

“四个全面”合乎历史与逻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路径。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众所周知,实现“小康”,是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1982年中共十二大郑重宣布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此后,党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保持了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到2000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969美元,2001年达到1035美元,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总体上实现。但正如中共十六大报告所言,当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十六大第一次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第三次部署,由原来的“全面建设”改成“全面建成”,表明了党对建成小康社会信心的增强。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小康”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关注国强,到国强与民富并重,再到将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看重经济成就,到以经济为重心,民主政治、文化软实力、社会活力、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综合衡量;由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几年上一个台阶”,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由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关注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正等。我们是历史主义者,我们承认并充分肯定在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率先追求国家强大的历史合理性;在新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以高投入、高消耗等代价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可避免性;鼓励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倡导效率优先的历史正当性。同时,我们又是现实主义者,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要求之一,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国家实力、经济实力有了极大增长的情况下,在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趋突显的情况下,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相对迟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党的执政思想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作出调整。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党在改革战略指导思想上的深入发展。概言之,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由经济高歌猛进、其他方面随行,进入到既需要突出重点又要求同步系统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由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到重视顶层设计的新阶段;由大刀阔斧、粗放式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深耕细作”的新阶段;由倡导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理论优先,进入思想与制度并重、重视制度的健全完善的新阶段。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大幕,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随后,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改革次第跟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歌猛进,改革力度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由此推动文化、教育、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向深层次拓展。改革行进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个领域改革共构共存、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的局面。如果说,早期的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有时不能不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实践证明是必须的,那么随着改革行进3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已经进入到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阶段,进入到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步协调推进的新阶段,更需要顶层设计、“未雨绸缪”。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事业制定了整体性方案,描绘了全方位改革的宏伟蓝图。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初期,旧的体制机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和社会活力,改革必须大刀阔斧,突破旧体制,至于新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只知道大概的方向”、交给实践来解决。允许并宽容“试错”,是当时中国改革的必要前提,否则寸步难行。因而,“粗放式”改革在所难免。但现在,一方面,改革前的旧体制机制已基本破除,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源于与改革相伴而生的某些新格局新机制,打破不合理的、正在固化的利益格局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改革经历30多年后,各领域的改革方向已基本明确,新体制新机制的创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在此基础上,改革需要攻坚克难、精耕细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要想顺利推进,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来主持担当,不为各种利益掣肘、不为各种流言所动、不为各种风险所惧。只有如此,改革方能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进。

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制约,加之较长时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中国的改革事业在起步之际和面临重大突破之时,常常遭遇种种障碍和束缚。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便寸步难行。因此,在邓小平同志的语汇中,“解放思想”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词之一,也构成了邓小平的话语特色。改革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毋庸置疑,用制度稳固为实践所证明的改革成果、体制机制,用制度规范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不少直接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贯穿了制度建设这条红线,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