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起源、波折和演变(5)

核心提示:从培根、洛克、孔狄亚克到特拉西,再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意识形态的概念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费尔巴哈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虽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对现实的无奈,费尔巴哈把超越现实生活的人看作真正的人,最终以幻想代替了现实。但他不仅从宗教异化现象中找到了其属人的本源,而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世俗和天国的分裂根源在于个体本身的内在差别,“应当把上帝和人的这种分裂归结为存在于人本身里面的差别(在人里面,如果在他的我或自我意识跟他的实体或本性之间并不存在差别,那么,怎么能够解释宗教呢?)”[25]这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异化现象只能归结于人的自我异化,社会分裂现象只能根源于人自身的现实差别。费尔巴哈这种对现实社会生活部分现象的独树一帜的解释,不仅影响了当时很多学者,而且为马克思等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并且,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对历史的分析也为当时的马克思提供了变革现实的理论根据,打开了思想突破和探索社会的新思路,构成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中间环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鲍威尔和“自我意识”的影响

鲍威尔也曾跟随黑格尔学习神学,并在黑格尔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康德哲学的原则》,是“青年黑格尔学派”代表人物和领袖之一,也是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神圣家族”的鲍威尔家的三兄弟之一。他认为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就是同自然相脱离的绝对实在,并用这种解释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宣称“自我意识”是一种既依存于人又独立于人的精神力量,是最强大的历史创造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借助于对“自我意识”的强调来力图唤起对社会、人的世界及其作为“行动中的人的精神”现象进行批判,从而把“具有绝对意义的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改造为具有绝对意义的人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从逻辑的天空拉近到尘世的人,把最高的神性赋予了人的自我意识。”[26]尽管鲍威尔没有明确使用过“意识形态”一词,但他在构建“自我意识”概念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析宗教问题时运用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并进一步将其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建立起一种“自我意识”哲学。并且,他敢于批判福音书,否认福音故事的可靠性以及耶稣其人的存在,宣称自己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用一个世俗的政权取代当时德国的基督教国家性质,体现出了其思想的进步性。更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著名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就是在鲍威尔指导下完成的,这也是马克思被认为曾在“自我意识”哲学的视野下来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原因,而马克思则在对鲍威尔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

从培根、洛克、孔狄亚克到特拉西,再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意识形态的概念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尽管这些哲学家、思想家都有其思想局限性,但他们不仅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对此后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马克思创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启发,并对今天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1][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 [英]大卫·麦克里兰著:《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 [法]笛卡尔著:《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4] [英]约翰·洛克著:《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12页。

[5][德]伊曼努尔·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页。

[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7][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8]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9] 转引自[美]刘易斯·科塞著:《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10] 转引自[英]大卫·麦克里兰著:《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1][英]大卫·麦克里兰著:《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2] K.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5,p.64.

[13][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4] Hans Barth,Wahrheit und Ideologie,Frankfurt:Suhrkamp Verlag,1961,p.30~31.

[15][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页。

[16][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363页。

[1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

[20]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2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49页。

[2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59页。

[2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9页。

[2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0页。

[2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4页。

[26]黄楠森、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