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实际(上)(2)

李君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实际(上)(2)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指导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认识来自于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并在2015年2月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记者: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四句话,内容很明确,也很简单。但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一战略布局的论述,就可以发现这四句话构成的战略布局,想得很深、很远。

李君如: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战略布局的论述,至少包含三层深刻的道理: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丰富的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的论述中,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因此,这“四个全面”虽然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又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别。“战略举措”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或者说,“战略举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也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好,全面从严治党也好,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间的关系。

清醒地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台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可以说,这是我们肩负的崇高、神圣而又艰巨、紧迫的历史使命。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五年多时间了,或者说,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其中在经济目标中有一个硬指标,这就是我们过去说的“两个翻番”,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十八大时测算,今后8年年均增长7%,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年均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从目前来看,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但还在可以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区间之内。比如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这些数据都在合理的区间之内。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我们不唯GDP,但不能没有含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GDP。所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所有的举措,都必须牢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三,“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战略举措要服务于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也不能偏离战略举措的要求。比如讲全面小康,讲发展,不能违法乱纪,不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除了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间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项战略举措之间也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要相互分割、相互冲击、相互抵消。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