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解决官本位问题

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解决官本位问题

官本位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和历史现象,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绊脚石。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并在处理这一关系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官本位就是其中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官”,就是指掌权者。所谓“本”,就是指本源、根本、本质。所谓“位”,就是指地位。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官是一切事物的尺度,是一切活动的依据。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上,官为主,民为仆,官为尊,民为卑,一切话只有当官的说了才是真理,一切事只有当官的做了才是合理,把官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把做官作为人生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由于官与权是统一的,有官才有权,因而官本位实质上就是权本位,表现为一种对权力的向往、追求乃至崇拜的社会心理和政治文化。正是受官本位这一陈腐思想观念的影响,使一些人一门心思当官。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

官本位之于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一种历史沉疴,官本位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当官权力太大、做官诱惑太多、升官情结太重等。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很早就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官位、官权、官员“三位一体”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与通过创造活动来寻求财富积累的机会相比,政治权力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财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最好的写照。中国“升官发财”和“争权夺利”的成语,反映了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高官厚禄”的社会导向作用下,士人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探求真理,而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了官就什么都有了,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毒化作用不言而喻,它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扭曲,形成追求等级特权的心理定势。“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当官?其所以要当官,就是因为要发财,当官不过是一种发财的路径。有的贪官也直言不讳地说:“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有官职就有特权,官职越大特权越多,二者如影随形,绵延几千年而不竭,足以说明肃清封建遗风、推进民主政治的迫切与艰难。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官本位的影响,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了,而是职位、级别、规格和待遇,因为这些东西与房子、车子、票子等紧密相联。因此,官本位的核心就是诱导人们去追求更高级别的特殊待遇。官本位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从属地位,人民公仆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是诱发一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直接原因。在领导体制内部,官本位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来衡量人们的地位,官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平等的同志关系变成了等级关系。在一些单位,处于等级结构顶端的人便掌握着不受制约的权力,谁掌握这种权力谁就是一家之长,谁就可以把个人权力凌驾于集体权力之上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这种家长制必然导致一言堂,使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应有发挥;必然导致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决策失误,使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得不到及时惩治;必然形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使家族腐败成为常态。正因为如此,一些干部拥权自重,无视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大肆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几近到了疯狂的程度。由此可见,官本位严重妨碍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抑制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鉴此,要推进民主政治,强化制约监督,消除官僚特权,遏制权力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就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解决官本位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吏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干部的管理与约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周密,在工作和生活的诸多领域都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使不少人感慨“官不聊生”。“官不聊生”与“民不聊生”不是一个概念。干部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正当的福利待遇,因此,“官不聊生”并不是指生活状况,而是在正风肃纪之下,一些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权谋私、享受特权,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了,群众期望更高、从政标准更严、肩上担子更重了,乃至不能坐好车、不能喝好酒、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一言一行都得接受组织、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