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会期和参加人员规模,从严控制各类文件简报和内部刊物,从严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作风粗暴等行为,坚决查处搞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行为,切实整治“庸懒散”。…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
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认真梳理已有制度,做好废、改、立工作。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加强制度公开和宣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严查违规行为。
通过不懈的努力各级党组织全面引导推动“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制定具体整治计划,明确整治责任、进度时限和标准要求。针对作风方面的顽症痼疾,集中力量啃硬骨头,一项一项整治、一个一个突破,上到中央下到社区党组织都下大力气打好专项整治攻坚战,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两年多来,反“四风”经受了“各节假日纪律大考”,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这只是打赢了攻坚战,切不可沾沾自喜,还要善始善终地打赢持久战,才能取得反“四风”的彻底胜利。
6月2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转载《中国纪检监察》杂志题为《反“四风”再添利器》的文章,称纠正“四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一旦反弹,就将失信于民,给党造成更大伤害。对“四风”问题,尤其是对于转入地下的“四风”问题,仅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远远不够,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是扒下“四风”隐身衣的必由之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生活中的“四风”问题决不会被攻坚战打败之后,就会销声匿迹。相反,“四风”问题往往是“由明转暗”或者“从地上转入地下”,改头换面,穿起“隐身衣”,让人防不胜防。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一下几点:1、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随着反腐的方式不断变化力度不断加强,腐败形式也在变化,转地下搞隐藏,所以说:“纠风之难,难在防止防弹”2、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官员就是要享受优越的待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一观念一直植根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有的认为,自己是单位的领导,管的事多,操的心多,付出的多,觉得自己如果不多吃多占一些,有点太吃亏。这些归根结底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思想根源是平民心和平常心的缺失。3、监督不到位。由于需要监督的面及对象极为庞大,有时处理起来难免监管不到位,基层党组织更是监管分身乏术,常常用“点”代替“面”应付监督检查。
现今,各钟变异的“四凤”问题花样百出,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仍然存在,让民众和党风“伤不起”,党组织、党员形象已不能再伤、党风的转变也处在不能不变的境遇。这就要求我们“四风“必须坚持继续反,不能被表面显现迷惑,千万不能出现“松口气、歇歇脚、做总结、说成果”的思想,不要被反腐阶段性胜利而麻痹,要杜绝前紧后松,只注重短期而不注重长期效果的行为。首先,要强化思想教育,树立“红线”意识,逾越了“四风”这条“红线”,就得受到处罚。其次,健全用人机制,防止“带病提拔”,真正严把关口,防患于未然。第三,启动问责机制,规范权力动作。要“紧思想、强监督、落制度、学经验”从上到下,动员全民,发挥人民群众齐抓共管,打一场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防止“四风”反弹,重在打好整改持久战,强化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以善作善成的精神、“三严三实”的作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下一步,省委常委会将持续抓好问题整改,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奋力推动改革发展,落实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