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大大给世界讲授“国学课”(3)

听习大大给世界讲授“国学课”(3)

“和”的传播——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感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确,“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而不是炮舰文化的强迫和杀戮。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又说:“仁者无敌”。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

《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尚书》提出:“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感是心灵的相通和回应,是不同人、不同民族或族群之间的相悦诚服的一致。“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魅力”(charming),这是文明的魅力。

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新罗留学生崔致远都参加了唐朝的科举制,高中进士,在唐朝担任官职;这些都是文明的魅力吸引的结果。鉴真、隐元和尚东渡,都不是军事侵略而是文化传播。

习大大的国学课代表着大国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他又指出:“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些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

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为基础,逐步打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28日。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原文标题为《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