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更加注重对政治现实问题的研究
实践性是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特征,从先贤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到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实事求是”,无不体现着坚定的实践导向。作为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学问,政治学具有与生俱来的实践性,它源于社会实践,又依赖于社会实践的推动。不断地解释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其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
政治实践和政治现实是政治学的理论源泉。马克思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践科学开始的地方”。 从政治的涵义看,无论是传统道德说、神权说、法律说、权力说还是近代的管理说、权利说、利益说、分配说,政治都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政治学,其带有与生俱来的实践性。即使是最为抽象的政治哲学研究,其出发点也是为维护或改善政治现实寻找哲学依据。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看,从宏观的国家政权、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到微观的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文化,从显性的政治主体、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到隐性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信息,无不体现者政治学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政治实践是政治学发展的素材库。“政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火热的政治现实。政治生活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政治学如果离开了现实,缺乏对现实的回应性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政治现实是政治发展的推动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同样遵循上述发展规律。
政治学在现实生活和学术殿堂中的地位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学科价值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根本标准是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答现实问题。如果政治学无法很好地解答诸如利益分配、民主法治、社会稳定、权力制约等现实问题,政治学则很可能沦为“清谈”学,很容易被其他学科所代替,被政府和人民所漠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以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发展方向,以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关注点,以学科的理论、方法能否解释和指导政治现实问题为准绳,政治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需求,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中国政治学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现实的沃土,运用政治学特有范畴、理论与方法,积极回应和解答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对策,在理论联系现实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第一,本土化的政治现实问题研究硕果累累。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土化的研究成为政治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政治学工作者们清醒的认识到政治学的研究必须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中国丰富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现实中汲取思想材料和实践经验。应当很好的处理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在杜绝照抄别国做法,警惕以其他国家的理论裁定和匡正中国现实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批判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政治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升中国政治学的解释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