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3)

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3)

第二,深化概念和理论的语境辨析,以方法创新带动领域扩展。政治学领域的拓展表现为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三者互为一体,共同奠定政治学研究领域拓展的基础。在创造、引入新概念、新理论的同时,应当对其内涵外延、相似概念、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进行深入的辨析,尽可能减少概念歧义和语境分歧,减少政治学新兴领域研究中的分歧与内耗。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研究方法创新对于政治学领域拓展的作用。“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创新政治学理论、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拓展研究领域、创立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方法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和吸收,更主要的表现在依据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对新方法进行的调整和改造。最终会克服方法失灵,增强新方法的适用性,为政治学领域的拓展建立长效的推动机制。

第三,完善学科体系,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体制。毋庸置疑,我国现有的政治学专业框架过于僵化,新的概念、理论、方法难以纳入政治学的学科专业,使得政治学新兴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难以获得弹性的生长空间。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将现有从“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以政治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鼓励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层面和多方法的研究。在鼓励和支持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鼓励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特有资源,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的深入研究,并注重搭建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平台。

第四,改革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鼓励跨学科人才流动。政治学发展和领域拓展的基础是人才,中国政治学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政治学者和青年学生手中。但是,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学教学、研究和应用脱节;政治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跨学科人才稀缺,学术交流渠道不畅;学术风气浮躁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和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制。尽快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给予政治学人才培养机构一定的自主权,使其有权根据学科发展的逻辑、政治实践的需求自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和设置,由此突破学科专业框架对于学术创新的束缚。搭建政治学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的平台,通过建立政治学实验基地、实验室,鼓励青年政治学人才参与实际调研和课题撰写等方式促进“学以致用”。改革学术竞争机制和创新评价机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通过建立以创新性为出发点的学术评价机制,鼓励学者进行原创性研究。同时,建立学术创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对创新性强的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评价方式上,要公开透明,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以增强公信力。” 建立跨学科人才交流机制,鼓励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人才致力于或参与政治学研究。同时,鼓励不同学科的人才组成研究团队和学术共同体,从不同角度进行政治学研究。建立学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明确、有效的学术不端举报机制、公示制度和处罚制度,严厉处罚虚假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同时,引导和培养学者道德自律,通过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杜绝抄袭或者剽窃性的学术创新等不端行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