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建设性的政治现实问题研究成绩斐然。现实问题的研究逻辑可以分为批判性研究和建设性研究。研究逻辑的演变与社会需求的转变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政治学的研究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上来。先前的批判性研究被设计性研究、建设性研究所取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政治稳定、腐败与廉政等问题的研究无不渗透建言献策式的建设性,政治学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更加具有应用价值和建设特质。
第三,重大热点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丰富。由于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具有根本性、公共性、全局性和权威性, 政治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大局学、战略学,其与社会重大政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政治学具有“政治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点。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围绕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现实重大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力求为现实政治建设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为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方略。
第四,应用型的政治现实问题研究成为主流。中国政治学研究从较多的思辨研究以及纯学术的分析、归纳、解释,开始转向以“问题”为核心的应用型研究。纯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研究逐步式微,而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力求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主流。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政治学研究项目为例,大约3/4的课题都属于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 即使是进行基础研究的课题也渗透着应用研究的倾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日益复杂化,政府机构、社会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有着强劲的管理模式、治理方式和公共政策需求,使得政治学的应用研究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到文化、从现实到虚拟、 从管理到政策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
虽然,中国政治学在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问题取向的政治学研究逐步成为主流,但是由于中国政治学发展时间短、政治学研究资源和人才短缺、政治问题纷繁复杂的原因,中国政治学理论联系实际之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学研究资源积累的深度难以满足政治现实发展的需求;政治学本土化水平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中国现实;政治学的创新水平难以应对政治新问题、预测新趋势。
为了更好的回应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要求,服务于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战略和现实,提升中国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能力,应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以构建本土化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为基础,提升政治学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应当服务于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面对中国特有的政治现实,必须有本土化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西方政治学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其虽然声称西方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政治现象内在的一般规律,但事实上西方政治学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具体或抽象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落脚点和出发点置于西方政治语境、政治现实和政治利益之下。因而,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揭示和指导中国政治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当然,构建本土化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吸收、消化和改造各国政治学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并以中国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强化政治学研究政治现实的能力,必须强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思想武器。当前,构建本土化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系统、全面的把握中国的政治现实和,尤其是主义总结社会政治运动的新规律及其新特点、新方式,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形态、知识形态和方法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解释和指导政治现实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