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以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着力点,推动政治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政治问题集中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宏观的国家政权问题,又有微观的村民自治问题;既有迫切的社会稳定问题,又有长期的公平正义问题;既有显性的群体性事件和政治冲突,又有隐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文化;等等。而“现在我们的工作,往往存在着一般化,抓不住重点;也有一个潮流来了,一个什么事来了,一哄而起,不分轻重缓急”, 导致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和针对性受到虚弱。 因此,中国政治学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分清现实问题的主次缓急,对学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不但要鼓励局部性、应时性、具体性的问题的研究,尤其要注重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第三,以完善学术资源分配制度为保障,为政治学研究现实问题提供资源。中国政治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资料、人才等资源短缺和分配失衡的影响,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资源分配制度,为现实研究提供坚实的保障。应当进一步完善科研资金和科研课题分配机制。“要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和经费需要,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有的项目要形成稳定支持的机制,有的项目要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 一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各地社科基金要对确有现实价值的政治学科重大项目、重大课题和重点学科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和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力度,鼓励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等与政治学研究机构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完善资源配置程序和规则,比如课题招投标程序和竞争规则,强化专业学者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得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创新重点和关键点。不断地完善政治学研究资料获取机制。受到资金短缺、因国家安全而导致的信息保密、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信息公开意识落后以及过分意识形态化等影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资料极度匮乏,致使政治学现实研究的深度、广度、解释力和指导力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资料获取机制,不仅要落实《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而且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以开放、信任的心态,全方位支持政治学的研究。与此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要改革现有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制度,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干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建立相关制度。重视对人才的激励和引导,重视综合运用事业追求、利益驱动、感情驱使等多方面因素引导政治学科研人员的研究,通过合理配置国家奖励、职称指标、招生指标、出国交流指标等激励研究者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研究实践中去。
七、更加重视国际学术交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跨国公司和信息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高速流动,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连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虽然不同学者对全球化对世界秩序和每个国家的影响做出了不同判断, 但是通过他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生存和发展。全球化进程中风险雨机遇并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直面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只有通过国际竞争、交流和学习的历练,国家才能发展,国际地位才能提升。政治学作为一门现实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也必须走上国际讲坛,及时了解各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学术成果,在与世界政治学的交流与竞争中提升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加强政治学的国际交流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水平,而且可以带来政治、文化、经济等附加价值。
通过政治学的国际交流,可以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治学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通过介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概括和实践,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政治,缓解和回击“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论调。同时,通过政治学交流,尤其是通过鼓励和资助国外学者、学生来中国访学、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政治的影响力、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尊严。美国从政治学国际交流中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外国领导人,他们活跃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领域。这是美国外交政策中被低估的财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