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7)

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7)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软实力是一种“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 通过政治学的国际交流,可以介绍和传播我国政治文化、政治观念和政治思维方式,提升中国政治的吸引力,逐步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政治学话语权,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地位。

教育和会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知识的全球流动为教育和会展服务的输出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以美国的教育产业为例,2006年至2007年,美国国际留学生注册人数达582984人,实现净收入145亿美元。 而且通过举办政治学国际论坛、讲坛、会议等方式不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其可以带动出版、旅游、酒店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政治学作为现代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中的重要学科,其经济意义不言而喻。

30年来,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多样化交流、深度化交流、高频化交流和互动型交流的特点。

第一,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译介工作硕果累累。中国全方位、高质量、高频度的对国外政治学成果进行译介,为开阔中国政治学研究视野,理解西方政治学传统,把握西方政治学理念,进而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政治学经典著作翻译的代表性丛书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经典译丛”、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政治学名著译丛”、人民出版社的“政治学学术经典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政治学名著译丛”等。政治学理论前沿的译丛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思潮译丛”、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现代政治译丛”、经济日报出版社的“现代政治学译丛”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译丛有:三联书店的“公共政策经典译丛”、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译丛”等。此外,近些年逐步加强对西方政治学方法, 以及港澳台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者的作品的介绍。

第二,中国学者在国外政治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逐步增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政治现状和政治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也来越多的关注。国外一些研究中国的学术期刊中政治学研究所占得比重逐步增加,许多中国学者通过这种平台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国基层自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公共治理等介绍给西方政治学界,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政治的了解和信任。 中国政治学学者也努力向国际学术前沿靠近,在国外S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学者独立撰写或与西方学者合作撰写的高质量论文逐步增多,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同时,中国大陆学者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等港澳台学术杂志发表的文章也逐步增多。

第三,中国政治学者参加、主办的政治学的专业学会、研讨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各高等院校和其它政治学研究机构都曾组织、主办和参加各个级别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政治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此外,政治学研究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深化中国政治学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大学和学者与世界知名大学、知名学者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学术联系,双方通过互派访问学者、互派交流生、联合博士和硕士培养等方式展开制度化的交流活动,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政治学者成为政治学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通过搭建和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平台,中国学者不仅大量参与国际学术研究项目,而且吸引了大量国际学者针对中国问题展开合作研究。

中国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直面国际政治学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不断完善对外交流的观念、方向和制度,通过批判和吸收国外政治学的先进成果,不断提升政治学的交流能力和话语能力,逐步将中国政治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政治学科。

首先,转变国际交流理念。进一步抛弃“封闭心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际学术交流成为一门学科生存、发展和发挥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日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公民社会发展问题、战争问题等,都需要各国政治学界共同研究、献计献策。进一步抛弃“崇拜心态”,西方政治学确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如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扎实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研究方法、完善的科研制度等,但引进并不能代替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同时也超出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视野”, 西方的理论与方法无法完全反映和指导我国改革开饭的政治实践。进一步抛弃“盲目信任”。中国学者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原则和价值取向、时刻树立国家利益意识、人民利益意识、主权意识和安全意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