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8)

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八大“着力点”(18)

其次,夯实国际交流基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政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如果中国政治学仅仅模仿西方政治学,不能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不能解释、指导和预测中国政治现实,揭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政治学无论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没有意义。因此,中国政治学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实践中传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提高中国政治学的解释力、指导力、吸引力。同时,中国政治学者还要团结一心,克服学术界“自说自话”、“短期效应”,“轰动效应”,“哗众取宠”等不良学术风气,将中国政治学团结、扎实、自信的风貌展示给世界。

再次,改变国际交流方向。国际学术交流不仅是热点问题的交流,还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交流;不仅是短期项目交流,而且是长期共赢的合作;不仅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输入,而且是中国特色政治的输出。因此中国政治学国际交流过程中,应改变现有的交流结构失衡、交流方向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将国际交流推向深入。除了继续加强行政学、政策科学等热点学科交流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政治哲学、政治学理论、政治学方法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的交流。中国政治学也应该制定“走出去”的战略,逐步将中国政治学本土性和原创性成果向国外推介。同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资助政治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来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完善国际交流制度。国际交流的稳定、深度和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国际交流制度作为保障。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中国应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制度。建立制度化的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学术讲坛等,吸引各国学者就中国特色政治模式、政治学前沿问题、政治学基础问题以及各国共同面对的政治学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究;建立制度化的校际、院际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互派访问学者、互聘客座教授、互派留学生、共同培养研究生、合作建立科研机构、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深化政治学的国际交流;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学术自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尽快恢复我国政治学会在国际政治学会的席位和应有地位,并积极谋求在相关机构任职,及时了解国际政治学动态。 同时加强中国政治学会与其他国家政治学会的制度化交流活动。

八、更加注重对政治学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工作

中国传统政治学资源指的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的总和。 这四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资源。广义的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其中政治思想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心理和观念则是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狭义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的、经历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在政治生活中有影响的东西,是积淀于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价值与习惯取向,是中国政治物体和政治运作的观念依托。” 换言之,政治思想主要是研究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思想流派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思想价值、思想变迁和历史局限等。而狭义的政治文化则是研究的是历史上民众 “特定的政治取向----对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己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 政治哲学是“‘是对有关公共目的、信念的理性判断和估价’,简单的说,也就是每一历史时期思想家对于应然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判断”。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是思想家关于政治现实应然状态的思考,其与实然的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制度史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与政体,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政府的政策与法令,以及国家机构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资源虽然主要包括有形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法律,但是其在长久的演变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一种制度文化,保障制度稳定、有效运行。同时,政治制度也是运用、体现和维护某种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哲学的外在形式,政治哲学、文化和思想也通过对现实政治的解读和论证,维护政治制度合法性。综上所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学资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