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为先的文化认同

德为先的文化认同

摘要: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选拔官员标准是“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拔人才“以德为天,先观其心术,再看其才学”“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才德兼优为佳”等一系列主张。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汲取和借鉴的选人用人智慧,特别是绵延几千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取士传统,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仍然是值得深刻体悟的选人用人智慧。

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选拔官员标准是“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拔人才“以德为天,先观其心术,再看其才学”“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才德兼优为佳”等一系列主张。几千年来,我国社会对于官员乃至百姓的评价,总是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认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宋代司马光明确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大都强调为官从政要以修身为本、正己为先。在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提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不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德不彰,民风难淳,领导干部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所以,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一定要将德性好作为底线要求,优先选拨那些“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能够坚守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受得住苦与乐、荣与辱、公与私、权与法等各方面考验,确确实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优先选拨那些在艰苦环境、危难时刻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确确实实想干事、会干事、也有能力干成事的好干部。

不断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科学选用领导干部。既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不能简单以票取人、以年龄取人、以学历取人、以演讲取人,而要以思想水平、工作实绩、品德作风、群众公认取人。尤其是主要领导和关键岗位,更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将那些政治坚定、能力出众、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领导才干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而不用那些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干部群众信不过的人,不用那些跑官要官、投机钻营、只为自己谋名利的人,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怕得罪人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为实现上述目的,必须设计出规范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考核考察办法,将德才标准纳入制度化安排,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增设道德评价环节,努力将低德、缺德、无德者拒之门外。

健全完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评方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修订完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将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纳入其中,不断提高干部道德素质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换届(任期)考察、后备干部考察、任职考察等各个时点进行道德考核;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道德考核;将干部在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中的表现和履行岗位职责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相结合进行道德考核;根据巡视、审计、个人事项报告、信访举报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全面进行道德考核;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形式进行道德考核;采用正向测评与反向调查相结合、“八小时”内外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量化测评相结合等方法进行道德考核;根据干部不同层级和岗位,分级分类进行道德考核,等等。考核结果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