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力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全力疏解非首都功能

摘要: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落实?近日,北京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首次向社会公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目标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落实?近日,北京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首次向社会公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目标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经过一个多甲子的发展,北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如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难题日益突出,北京患上了“大城市病”。城市历次规划确定的1000万、1250万、1800万等人口控制目标屡屡被突破,一些美好的规划设想也难以实现。

当前,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的高度关切,也成为北京管理层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治理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刻阐述了在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为北京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根本出路。

“控”“疏”双管齐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北京必须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首都的科技、产业、文化及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如何疏解?郭金龙表示,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强人口调控,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化约束,守住底线。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控”的方面,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如一般性制造加工业,高耗水农业,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严控新增教育医疗机构和规模;严控新增行政性、事业性机构和企业总部。

“疏”的方面,坚持退出高消耗产业,到2017年,调整退出1200家污染企业;推进服装、小商品、建材等区域性专业市场迁出;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通过对口支援、共建共管、联合办学办院、整体搬迁等方式向京外发展;疏解部分行政、事业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

人口疏解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2020年北京的人口控制目标为2300万,城六区力争下降15%左右。据统计,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是2051万人。在未来的5年内,北京还有150万人的增长空间,平均下来每年增长不到25万人,任务重,压力大。

海淀区区委书记崔述强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时,海淀找准功能定位,聚焦中关村核心区、科技创新驱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等,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