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视角下的抗战经验及启示

人民战争视角下的抗战经验及启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理论和实践上把人民战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动员人民规模之广、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程度之深、克服战争困难之多、战争胜利成果之辉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之大,可以说是二战之最、历史之最。全面深刻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开展人民战争的历史经验,对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思想、打赢未来人民战争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切为了人民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前提

人民战争的开展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否积极投身于战争,不怕艰难困苦、流血牺牲,能否在战争中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的切身利益与战争胜利成果的相关程度,取决于战争领导者能否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带领他们共享战争的胜利成果。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党的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在根据地建设中,把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到党高举的抗日旗帜下,使得敌后抗战大发展,成为人类战争史上引人注目的人民战争。

能否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战争目标相结合,任何时候都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社会转型如何深刻,一旦离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立足点,人民战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源。要成功开展当代人民战争,切忌单纯的军事观点,必须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

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人民战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朱德总结抗日战争经验时指出:“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以及近年来国外发生的颜色革命则从反面证明,执政党如果不能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连和平时期的执政地位都保不住,更遑论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不能等到战争爆发了,再去寻找人民利益与战争目标的结合点,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现在,党中央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虽然当前依然存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现象,但只要党和政府正视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就一定能够不断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开展当代人民战争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紧紧依靠人民是开展人民战争的指导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群众路线运用于指导抗日战争实践,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形成了“紧紧依靠人民”这一人民战争指导原则。

开展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是因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由敌对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自然(地理)以及主观指导能力等诸因素决定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决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从政治因素看,战争的胜负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不仅是物力和军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民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正义战争,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能够使人民甘愿承受战争的苦难和代价,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从经济因素看,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它所需要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上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军队兵员的补充依靠人民,战争物资的生产、战争经费的筹集依靠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战争便无法进行。从军事因素看,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强弱。一方面,人民群众与军队紧密结合,就能形成战胜敌人的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战争智慧的源泉,人民战争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施。由于人民群众在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他们必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