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改革促进派”的几条标准

衡量“改革促进派”的几条标准

核心提示:作风是“改进促进派”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重要保障,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正的“改革促进派”一定是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不哗众取宠,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在事关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能够想明白、说清楚、干到底。

“改革促进派”是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难啃的骨头,都要突破利益藩篱,引起权力格局的调整,都要遭到利益集团的阻拦。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和“削手中权”、“断腕割肉”般的利益调整,有人患上了改革疲劳综合症,虚与委蛇、敷衍了事的“摇头派”有之,不愿改革、拖拉推等的“梗阻派”有之,为官不为、在位不干的“观潮派”有之,反对改革、畏难而退的“促退派”有之。改革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行到中期,越需要鼓足干劲,才能防止功亏一篑、半途而废。面对体制改革更为错综复杂的“深水区”,面对利益调整更为深刻严峻的“险滩”,面对形形色色的“中梗阻”与“软钉子”,改革要有真突破,急迫地呼唤“改革促进派”。

何为“改革促进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就是“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人。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活生生的现实。正如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改革促进派”就是那些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大批的难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硬骨头需要通过改革来攻克。因此,“改革促进派”对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意义非常巨大,中国社会急切需要一大批攻坚克难的“改革促进派”做改革的中流砥柱,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落到实处。而要让改革促进派脱颖而出,担当重任,首先需要营造出一种改革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懂得不改革没有出路,慢改革没有前途,倒退走老路就是死路,人人争做“改革促进派”。其次,将是否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作为选人用人的衡量指标,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促进改革者胜,阻挠改革者败,宽容改革中的失败,为改革者排忧解难,让改革者丢掉“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的担忧,搭建改革者干大事、干成大事的平台。

衡量“改革促进派”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风清气正,清正廉洁

衡量“改革促进派”的标准,一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对“改革促进派”的政治标准,不可含糊。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改革者的品德、品行和政德、官德尤其重要。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改革过程中出问题的所谓“改革者”,大多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只有选拔重用那些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牢靠,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做“骑墙派”,衷心拥护和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改革促进派”,才能确保改革方向、增强改革信心。

二是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关键要靠有能力、有勇气、敢破敢立、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具有改革精神状态的“干改革”的人来推动。改革千条万条,不干就是白条,如果不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改革促进派”,而是让位于那些尸位素餐、畏首畏尾、缺乏胆识和勇气的“不作为”的“懒政”官员,遇到难题就采取“大领导踩油门、中领导挂空挡、小领导紧刹车”的办法,将会断送改革成果,贻误改革时机,是无法完成改革大业的。

三是风清气正,清正廉洁。“改革促进派”要打破体制壁垒,突破利益藩篱,打铁需要本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才能无所畏惧,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改革促进派”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改革促进派”的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干净,就不可能忠诚;不担当,也谈不上忠诚。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