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重点在拔掉“穷根”

精准扶贫 重点在拔掉“穷根”

编者按:四川省委日前召开十届六次全会,对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贫穷是如何发生的,资本下乡、产业发展是不是就可以保证贫困地区群众富起来,让不同利益主体在扶贫过程中实现“双赢”应该构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本期专论,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嘉宾: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黄祖辉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ArifDirlik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贫困问题的核心是充分就业

主持人:扶贫解困先要弄清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您经常在农村地区考察和调研,有何发现?

党国英:影响贫困发生的直接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农民的有效工作日,二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农户如果能加入现代分工体系,其一年的工作日越长,且生产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则农户的收入越高。归根结底,农村脱贫问题就是一个充分就业问题。在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户的收入也越高,所以,劳动者文化知识素质也是影响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如果因为资源匹配存在障碍,农户无法在农村有效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充分就业,就必然发生贫困。四川的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处于交通不便、大山深处的山民,发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和农民的有效工作日少有直接关系。解决这类问题通常有两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农户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在城市成为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取得大体正常的劳动收入。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下,农民在城市的有效工作日是农村的多少倍,其收入也会是农村的多少倍。为此,国家要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地就业、生活。

主持人:在我省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中,“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就属于这种情况。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就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那么第二个路径是什么?

党国英:第二个路径是政府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市场环境的同时,积极扶持商业资本进入农村流通与服务领域,引进新的适用性技术,以改善贫困农户的资源匹配条件,使农户能在当地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有效工作日。以上两个路径在农村贫困地区可以分别实现,也可以同时配合实现。对于一些自然资源极为恶劣的贫困地区,主要应利用第一种路径。这类地区不可能依靠经济开发改变农户的资源匹配条件,无论多大的投入都可能“打水漂”。对于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利用第二种路径,如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业、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等,都可以让农民忙起来,使他们变为专业生产者,其收入也会赶上城市的平均水平。还有一些人口压力本来不大,经济条件改善容易突破的地方,可以结合利用以上两种路径。

ArifDirlik:就业问题应该放在扶贫的核心位置上。美国政府认为,政府要承担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而不只是救济,给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是一个“无底洞”。美国有一些家庭长期生活在贫困的恶性循环中,有的家庭三代都接受扶贫,他们不知道在扶贫之外如何生活。为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美国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制定了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政策,通过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的创收能力。同时,注重消除低保文化,创建自力更生的文化,使贫困人口树立起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的观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