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殡葬方式才是解决“墓价过高”的关键(2)

推行新殡葬方式才是解决“墓价过高”的关键(2)

解决墓地价格昂贵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行殡葬新方式

之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也引发了部分网友“死不起”的大吐槽。

有媒体报道,如果按照现在每年过世人数计算,上海的殡葬用地最多还能维持20年,其他地方也被曝出“墓地荒”,因此节地殡葬、生态殡葬逐渐成为趋势。65.7%网友认为,在新型殡葬方式中,树葬把骨灰埋入地下,让灵魂与花花草草一起生长,令人容易接受。这种绿色而环保的方式,不管考虑经济效益还是家属情感,都十分值得提倡。有22.9%网友赞同土葬,即“入土为安”,在地下方能长眠。另有8.6%的网友选择“其他”方式,只有2.9%的网友愿意把骨灰撒入大海。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祭祀深入人心。绿色环保的概念必将使以往诸多的祭扫陋习彻底改变,给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寄托哀思,送上一束鲜花,怀念的感觉很温馨。怀念亲人,栽下一棵树苗,或种下一株花草,何等深情。而人在异乡,难回故土,怀念之情也可通过网祭进行。网上祭奠形式灵活,不受地域所限。只要为逝者在相关的网站上申请一个墓碑,就可以足不出户、超越时空地为逝者上香、献花、祭酒、送歌,寄托自己的思念与哀悼。

除此之外,壁葬作为一种新颖的祭扫方式也值得推崇。长廊如壁柜一般,由一层一层、一格一格的抽屉排列而成。抽屉是用于存放骨灰的,外用花岗岩封面,上面刻上碑文。一堵墙下来,能容纳300多个抽屉。这种集约化方式,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另外,江祭、河祭、湖祭也堪称是祭扫的新时尚。临水迎风,将花瓣撒入水中,看落花顺流而下,渐去远方,也算是一种诗意的祭扫。

目前阻碍我国环保殡葬的主因,不是大多数人不愿为此付出合情合理的费用,而是传统观念的巨大影响,特别与人们固有的厚葬薄养思想观念有关。如果能够转变观念,选择海葬、树葬,就能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殡葬方式,倡导文明、环保、绿色的“低碳殡葬”新风。当然,要想把这种新风推广开来,还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妨出台环保殡葬补贴政策,让更多老百姓有兴趣且能主动选择环保殡葬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让“厚养薄葬”成为时尚。

【启示与思考】

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人都入土了,还要向其收费,这一做法有损对亡灵的尊重。其次,人去世之后,失去了创造财富和消费的能力,活人失去劳动能力都可以寻求国家帮助,又有什么理由向死人伸手要钱呢?但细想下来,给墓地设个年限,要求给墓地续费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大片公共墓地需要管理,管理墓地的单位自然不能白忙活。

实行公墓实名制,并非治本之策。事实上,最该实名制的,是公墓的公益性。首先,要终结各地墓地价格飞涨、向墓地续费给活人施压等尴尬,还需积极引导群众摒弃殡葬陈规陋习,比如鼓励采取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殡葬方式,进一步促进祭奠方式多样化、树立文明殡葬的新风气。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也也涌现出一些生态环保、形式新颖的殡葬方式,这让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其实我们是可以选择不做“墓奴”的!

另外,殡葬改革应该探索新的适合民俗的埋葬方式。以本人多年的农村调查,认为深埋、不起坟头、逢节日在家中祭祀是一种很科学的埋葬方式。这样埋葬的好处有四。一是节约了用地。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适应汉民族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广大农民更容易接受。四是可以避免民政部门和火葬机构向农民伸黑手,加重农民负担。这种埋葬方式如果再借鉴城市居民默哀、献花圈的礼制,不搞吹吹打打,风光大葬的话,将更加完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