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和前途的四种“主义”辨析 (4)

关于中国道路和前途的四种“主义”辨析 (4)

四、流枯源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在中国改革的应然问题上,另一种主张是回到僵化保守的苏联模式老路上去。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兴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与特定社会主义观念结合的结果。特定的历史条件塑造了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快速重工业化以巩固国防成为苏联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具有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强调工业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的高速度,对效率则往往难以兼顾;二是以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不断投入为主要增长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增长;三是国民经济封闭或半封闭于世界经济体系。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赶超战略要求集中资源于重工业,市场却会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故须用行政手段排斥市场机制;要素的不断动员和投入,例如粮食收购,又与多种所有制结构发生冲突,基本经济制度开始走向单一化;政府定价与世界市场价格的背离,也要求贸易垄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则使这一模式进一步凝固化。苏联在1936年就宣布基本建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制度,[21]399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这样,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苏联就具有了理论上的正当性,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这些制度设计只有在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22]104未来阶段才适用。

历史地看,苏联模式在回应当时的世界性挑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使它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年代得以保卫社会主义的果实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此迅速,以至于二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将苏联模式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新道路来借鉴。可以说,尽管这一模式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弊端,建立苏联模式时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都完成了。问题在于,那时绝大多数人都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把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社会主义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快速重工业化战略被肯定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被肯定为社会主义的共性体制,封闭半封闭被肯定为两个平行市场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时代主题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意味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竞争的重点从军事力转向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改变备战型发展战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目标。苏联也意识到了这一模式的问题,多次试图进行改革。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减少国有企业计划指标的方式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70年代又尝试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的配套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僵化保守封闭的弊端始终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结果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体制越来越缺乏活力。到了80年代末,苏联模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0]139“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就是指它未能正确应对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能发展为与时代并进的社会主义,而是成为一种僵化保守的社会主义模式。与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源无流、流枯源隐,不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应当回归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有源有流的社会主义,因为它从中国国情出发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当代中国实然与应然两大问题,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做出了正确回答。在当代中国,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