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优化开发区模式 推动落实“一带一路”构想 (3)

总结优化开发区模式 推动落实“一带一路”构想 (3)

——以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

3、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主要问题

容易产生盲目性。中国合作开发区模式走出去,如果不熟悉走入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不了解中外两国战略合作重点领域,合作开发区及所带入的中国企业就可能会盲目开发,出现投资大、近期回报小、回报周期过长等问题,尤其驻在国一旦发生政局动乱,对已投资项目容易造成较大影响。

企业在国外缺少沟通平台。在国外,开发区项目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的谋利行为,包括征地、路、水、电、燃气等具体方面,若没有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高层沟通,由企业直接与国外各级政府对话,容易产生不对等局面,很难得到对方重视和支持。

实施可持续性发展难度较大。在国外如何做到经济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开发方、驻在国合作方、入园区企业方三者利益关系,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是关键。

对策建议

将合作开发区模式输出纳入“一带一路”规划。从国家层面根据“一带一路”总体布局,结合沿线国家实际情况及需求,在中外各方合作共赢原则下,全盘谋划合作开发区点、面布局,并将合作开发区模式输出纳入“一带一路”对外开发格局,根据沿线具体情况分别使用硬输出和软输出;输出企业遵照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开发沿线项目,避免盲目性。

以合作开发区为平台,建立与驻在国政府的有效沟通机制。首先由双方政府达成共识,将合作开发区输出项目纳入两国经贸合作框架,采取由政府间商定项目、企业跟进方式,这些企业应具有实力、经验、责任,具体推进落实,前期应以国有企业为主,后期民营企业跟进。这样,国外政府会对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给予重视和支持。

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化机制,重视后期运营软输出。纳入“一带一路”的合作开发区项目及方案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要对进入园区的国内资本、产业投入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纳入“一带一路”布局中的合作开发区不能搞污染转移,不输出落后工艺,要用高科技换高收益,兼顾绿色环保和高效益,把好合作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前景、政局安全风险关。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于“一带一路”大型合作开发区,政府可考虑按一定比例资金投入建设,同时重视创建运营模式,培养善于运营的人才队伍,避免建成后出现“空城”现象。作为政府之间合作的产物,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难免会承载一定的政治意义。随着经营的持续,政治化和市场化要进行有机结合,探索一系列市场化机制,让合作开发区不断遵循市场化的规则来经营。

加强对宏观环境的研判,把握大势,融合当地文化,控制风险。要重视大国角力与地缘政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因其地缘政治因素复杂且资源丰富,往往成为大国角力的场所。为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外交策略、经贸投资等,更要注意国别研究、产业研究工作。

对于海外园区建设而言,宏观环境分析至关重要。从世界格局的演变到驻在国、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势都有可能影响开发区的走向。因此,对于实施“走出去”的企业,应和国内智库联合,加强研究能力。作为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要有大局意识和研判未来的能力。

“走出去”的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应该和国内的规划设计机构“绑定”。首先,要研究中方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契合点,建设两国文化融合的空间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结合驻在国当地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培树,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其次,要遵守法律制度,建立契约精神,重视当地政策细节和实际条件,在推动走出去进程中,规避风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