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军”如何发力
那么,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该如何发力?
李锦认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是发挥其“主力军”、“领头羊”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
李锦认为,首先把国企做大,在做大的基础上再做强做优,这是从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需要出发,是国企改革与发展基调的一个变化。
事实上,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事宜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准后,“今年下半年可能将迎来国企兼并重组浪潮”的说法广为流传。
但李锦也表示,央企做大并非简单地合并。“做大”需要新思路,要与“做强”“做优”同时进行。“以后的重组,要着重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功能分类出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对外经贸研究室主任杨立强认为,放眼全球,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而兼并重组式的改革能把国企“拧成一股绳”,扩大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
“对国企自身来说,兼并重组能增强自身实力;从国外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也能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自己人跟自己人打架’,形成更大的合力。”杨立强说。
李锦认为,国企的兼并重组对“一带一路”建设起着“双向推动”作用。“国企的兼并重组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带一路’建设也会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国企)重组又接着推动了‘一带一路’,这是双向推动的良性循环。”
李锦指出,国企的兼并重组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有非常直接而具体的影响。“在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能源发电等领域,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迈开了。”
对于国企的兼并重组,丁晓钦指出,需要特别注意兼并重组的对象问题。“如果兼并重组的对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道国)的企业,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必然会影响整个‘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他建议国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采取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通过邀请东道国企业共同组建一个新的企业,以促进该国基础设施、民生等方面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水平,以达到双赢。
除兼并重组的方式外,杨立强表示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应注重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防控,以及对当地市场环境的分析和调查。他认为,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和经济形势的风险识别,对国际汇率波动风险的把控,以及工程承包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他说,国企的竞争力始终来源于自身产品和服务,因此“练好内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出去以后,人家才不会看你是不是‘国字号’,看的就是你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