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知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知

相对于中国经济毫无争议的迅速崛起,中国道德层面的认知与践行却变得让人雾里看花,一方面是每年不断涌现的道德楷模,令国人热血沸腾;另一方面不时出现的道德冷漠,又令国人唏嘘不已,如此冰火两重天让国人情何以堪。当然道德现象并不代表道德本质。那么,如何科学认知当下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科学认知当代中国转型期的道德问题,必须从我们面临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尽管我们在理性上认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质,但往往人们在面临“转型”矛盾凸显时却存在诸多非理性的认知,甚至是脱离实际的认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就本应该是高尚美好,风清气正,甚至于我们时常用大公无私等最高道德标准来作为约束和衡量国人的一般标准,使我们的道德教育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所谓过渡,也就意味着多种社会因素的长期并存和冲突发展,就意味着新旧体制的并存与艰难的转型。时代的变化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福利的普遍增长,但是能凝聚全社会的新制度的产生和普及还需要时间,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切都在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如果我们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就不难理解我们在走向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确确实实面临着道德建设上的重大考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是一个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同生共长的现实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此消彼长,使社会的道德领域呈现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错综复杂、多维交织的动态图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在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时必须肯定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背景。

科学认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问题,是我们培育正能量、消除负能量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的道德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善恶、美丑、荣辱等在考验着人们道德良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思考,人们不仅看到了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而且也力图在现有条件下寻求解决道德危机的途径。但道德是一种软诉求,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重视道德的调节手段,并不断完善道德的调节手段。从全媒体到自媒体再到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微博的发展把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隐蔽的恶性在不断被曝光,失德成本在不断增加,人们在充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思着自身的行为。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纠正不良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广泛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决“现有”和“应有”的矛盾。

道德的发展与进步从终极意义而言是与经济的发展一致的,但在道德发展进步的进程中会有前进、停滞甚至倒退等诸种表现形态,道德的进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善和恶的矛盾斗争,从而实现道德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的道德问题,不是对失德现象的义愤和对道德滑坡的冷漠,而是对道德领域问题反思的同时,理性认清道德进步的规律,从而促进道德的提升。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在于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参与行动。当然,道德自律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断增加社会道德的正能量,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了,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不断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