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动员:抗战胜利的关键

全民动员:抗战胜利的关键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战胜经济、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日本法西斯,除了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外,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全民动员是围绕抗战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与经济动员、军事动员及人民防空动员构成抗战动员的基本内容。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御侮、共同抗敌,在民众动员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始终坚持动员民众、全面抗战的路线

对广大民众的有效动员和有力组织是中共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中共坚定不移地执行依靠民众、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就七七事变通电全国,强调“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这是主张动员民众抵抗日寇侵略的最响亮、最及时的宣示。中共于同年8月22—25日召开洛川会议,号召全党“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全面抗战路线因而正式确立。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再次强调民众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此,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此后在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主张改进一切不利于抗战的思想、制度和办法。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确立的政治路线则是对全面抗战路线的总结和升华。中共从思想上、理论上解决了抗日战争的路线和前途问题,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因而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中起着关键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促进全国民众动员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民众动员。共产党努力促使“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转变为全民的统一战线政府”,对有利于抗战的举措均给予积极响应,并在实践中体现出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全国民众动员的开展。

一方面,中共同国民党地方当局合作抗日,在建立地方动员机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洛川会议后,中共派代表与阎锡山谈判,在周恩来的提议和努力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于1937年9月20日在太原成立,随后在所辖区域设县、区、村动员委员会。其他各省如安徽、陕西、河南、山东等也相继设立了动员委员会。各级动委会都与中共党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许多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骨干。动委会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宣传鼓动,“动员千百万民众参加抗战”,战时基层动员机制得以建立和运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