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社会的良心 (4)

学术是社会的良心 (4)

4、“面向现实做学问,才能对症下药”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期许。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新的需求,它拉近了社会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距离。”李培林认为,社会学研究者只有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对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积极为国家贡献智慧,才能在新的时代有所作为。

2005年2月21日,李培林与景天魁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政治局讲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翌年,他奉命参加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在重要报刊陆续刊发《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等文章,出版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以学者的立场和理性的笔触阐释理论、勾勒前景。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探讨必不可少,但绝非全部。只有通过调研,面向现实做学问,才能对症下药。”李培林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明晰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找准着力点。

2006年,李培林组织了以“和谐稳定”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研究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对中产阶层、农民工群体等进行了专题阐述,成为把和谐社会研究纳入规范科学领域的开创之作。此后,在他的主持下,和谐社会理论研究阵地不断拓展。

“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在李培林看来,和谐社会不只是利益层面的和谐,还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公平与效率这四个关系尤为重要。”

立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李培林不断创新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揭示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设计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呼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采取从主观行为取向追究结果的方法开展社会矛盾研究,提醒人们要“全面看待‘社会矛盾多发凸显’的说法”,得出极具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的结论;提出“中国经验”这一具有启发性和弹性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基本要点作出阐述……

“前人曾把学术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有‘蓦然回首’的功夫和机遇,就得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有‘终不悔’的执着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傻气。”李培林多次对学生讲,耐得住枯燥与寂寞是治学的诀窍。这是他对学生的期许,也是为自己设立的学术坐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