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正在诠释通过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中国国内一体化,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现代化,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体现出中国的担当与智慧。
“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体现在中国理念、中国哲学、中国伦理、中国方案等方面。
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国际掠夺、竞争为常态而合作,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倡导的对外援助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依靠中国与沿线64个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以共赢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一带一路”不是工程、项目,而是通过大写意的手法描绘的国际合作倡议,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表现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寻求项目、资金、技术与标准对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同治理,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责任共同体;以互利共赢理念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襄盛举;共迎挑战,共担风险,最终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倡导“共商”,即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对各自参与的合作事项的发言权,妥善处理各国利益关系。沿线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前提下,都可以积极建言献策,都可以就本国需要对多边合作议程产生影响。通过双边或者多边沟通和磋商,各国方可找到经济优势的互补,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其次,中国倡导“共建”。“商讨”只是各方实质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走出去”的服务工作,同时鼓励沿线国家在引入资金、技术后培养相关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只有做到了前面两点,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能够被沿线国家所共享。
可以说,“一带一路”在全球化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精神,纠正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体系及现今美国霸权体系造成全球化的碎片化、分裂化局面,以沿线国家的共同现代化超越近代西方开创的竞争性现代化,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普遍安全的和谐欧亚。
中国哲学: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一带一路”能建成吗?如何克服资金缺口、战略风险、安全挑战?美国人一度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幻觉(illusion)。殊不知中国“一带一路”自有其哲学。“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来自《易经》的智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中国大战略的全部,它立足于中国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四个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与亚太自贸区(FTAAP)构成中国的“一体两翼”大战略,共圆中国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是与中央王朝的强盛和控制力密切相连的。“一带一路”也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依托,既是愿景,也是行动,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带一路”取法乎上——从“全球化的中国化”向“中国化的全球化”转变,而得乎其中——推动实现欧亚大陆共同市场。
中国伦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论语》中一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对话揭示的中国伦理观,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得到体现。
“一带一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合作倡议与公共产品,于中国伦理而言,是中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在鼓励其他新兴国家崛起;中国发展了,也在鼓励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繁荣了,正在鼓励周边国家繁荣。“一带一路”构想就是以中国自身崛起为带动力,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