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是走向创新发展之路的新起点(2)

7%是走向创新发展之路的新起点(2)

——怎么看我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再平衡中实现经济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今年上半年增长率为7%,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3年为负,按照潜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速是低于潜在增长率的,出现了负的产出缺口,导致了持续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一般来说,在解释低于潜在增长率的经济增速时,大多探讨的是外部冲击,即认为是国际经济冲击导致了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2010年欧债危机,中国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维持了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一致水平。但到目前,全球持续的增长低迷没有改善,这也使得中国改变了应对危机的政策,不再将反危机的短期政策长期化。2014年以来,中国主动调低了增长预期,提出了新常态经济理论与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长期经济低迷对中国的冲击,为中国经济转型寻找到了腾挪的空间。

中国经济不仅受到国际外部冲击,国内也在积极转型,特别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进展迅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是一种阶段性的外部冲击,按生产函数模型计算,每年的冲击不低于0.5到1个百分点。

在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降低碳排放的两个阶段性冲击之下,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7%的增长率确实来之不易,这为经济转型寻找到了空间。

全球经济过去50年中经历了28次顺差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大量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分析与案例研究发现,每次再平衡都是一个国家转型的重要时间窗口:首先,经济增长会因再平衡而降低约0.3~1.2个百分点;其次,结构调整会加快,其中最为积极的贡献者为投资,平均达3.3个百分点,私人消费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盈余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再次,产业和就业结构会重新调整,非贸易部门如服务业的产业份额会提高,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就业会重新配置;第四,创新加快,中高技术份额显著提高,该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可见,经济再平衡的过程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充分体现了上述结构转型的特点:中国经济遭受国际萧条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率0.5个百分点以上,并通过积极扩张投资缓冲需求的收缩,稳定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更为进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并大量吸纳就业,技术进步加快。

从潜在增长率的计算来看,根据传统的生产函数,中国的要素积累能力下降是客观的。但按照新要素供给理论,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优化资源的制度安排、提高人力资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知识生产与消费互动,互联网+等新要素会推动实现规模收益递增,从而抵消传统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规模收益递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大幅度提高新要素的供给,不断提高创新贡献,中国将能够顺利步入中高收入水平。总之,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这均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