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控烟令”执法须加把“火”
此次涉事的金叶园会议中心,身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在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大背景下,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严格的规定面前,作为利益相关方,对相关政策本应该了解得更为准确,怎么就成了冥顽不灵的阻挠者,是谁给了他们阻拦执法人员的底气?
吸烟的危害自不待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香烟生产国和消费国,烟民超过3亿人,被动吸烟者约有7.4亿人,包括1.8亿儿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内地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虽说,人们看到网络上烟民被熏黑的肺部图片时颇感触目惊心,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也是不堪其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面对喷云吐雾的老烟枪,也只是眉头一皱,用手扇走烟气来表达不满,真正站出来要求对方掐灭香烟的人寥寥无几。
抗拒执法的金叶园会议中心身为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出发点自然是维护烟草公司的利益。卫生监督部门从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到复查向烟草总公司去函,再到此次上门去执法,工作态度很鲜明。但金叶园会议中心一次次“对抗”执法的举动,暴露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最严控烟令”面前,仍有人抱有游戏的心态,不拿条例当回事,以为自己能够偏安一隅、置身事外。二是,“最严控烟令”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处罚力度过小的执法瓶颈,面对一些财大气粗的抗拒执法者,如果不真正罚到他们肉疼,是否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报道,《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两个月来,北京市工商局处罚违法烟草广告1件、罚款1万元。财大气粗的烟草企业,为了维系烟草销售的空间,对广告的投入可谓疯狂。仅仅1万元的罚款,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惩罚力度,反观从2011年起实施禁烟法令的西班牙,违反禁烟令者将会被处以最少30欧元、最高60万欧元的巨额罚金。面对冥顽不灵、抗拒禁烟令执法的企业和个人,理应提高经济处罚的手段,让他们感受到“最严控烟令”的执法力度和决心。
更为关键的是,有了严格执法的治标利器,更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禁烟控烟的氛围。一方面,要引导公民形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站出来抵制二手烟的意识。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控烟;严格禁止烟草广告;在公共场所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史上最严”控烟令在京遭遇抗拒执法如何破?
自北京6月1日起实行控烟后,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着实被整治。即使无视控烟新规,继续放肆抽烟的行为也受到了相应处罚。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北京全市控烟执法整整两个月,共监督检查15980户次,执法人员劝阻违法吸烟1353人次。其中,发现不合格单位3130户次,责令整改3128户次。
在这些控烟成绩背后,北京首例抗拒禁烟检查执法事件却让人开始揪心。北京,乃至全国很多城市,之前对于公共场所吸烟问题下过很多禁令,然而都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现如今,抗拒控烟的行为又现,这不仅让人怀疑,北京最严控烟令能否走到最后。
事实证明,实现全面控烟决非易事。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这意味着,只要是“带顶带盖”的室内空间将全面禁烟。此外,条例还规定,个人违反规定,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可以处5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罚款。而现实却是,对于在办公室吸烟的领导,不少员工敢怒不敢言,监管举报领导办公室吸烟,难上加难。即使面对高额罚款,“烟”依旧“禁”不止。据报道,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北京执法人员劝阻违法吸烟1353人次,累计罚款竟高达25万余元。
同时,抗拒,甚至反对控烟的力量依旧强大。一些烟民认为,吸烟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认为他人不能干涉自己的吸烟自由。而且,中国又是世界烟民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烟民群体,很可能会影响到控烟法规的实施。
再加之,有专家指出,发布“控烟令”的大中城市,在执法层面上也面临着主体积极性不足、监督和问责机制缺失等问题。“谁来管”“怎么管”成了控烟的两大难题。老百姓管会被说成“多管闲事”,卫生监督所管又没有那么多的人手。
可以说,“史上最严禁烟令”颁布后,才是控烟力量与反控烟力量对决的真正时刻。然而,事实又不止关乎于此。此前,多地多次禁烟令的“半途而废”,已经消耗了太多政府的威信,此次史上最严的“昵称”又何尝不是网民对控烟所剩不多的期许。
控烟,政府威信之所在,民心之所向。我们期待北京控烟能够一如开始,我们也期待我国的控烟可以走出不了了之的怪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